徐铸成笔下的蒋经国
平心而论,徐铸成对青年蒋经国印象颇佳
王凯
抗战时期,著名报人徐铸成与时任江西赣南专员的蒋经国曾有过数次交往。后来徐铸成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解读了一个真实的蒋经国。
徐铸成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1907年生于江苏宜兴,1927年后进入新闻界,先后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编务,著有《报海旧闻》、《旧闻杂忆》、《风雨故人》、《锦绣河山》、《徐铸成回忆录》等著作。
1942年2月,徐铸成被任命为《大公报》桂林版总编辑,从香港辗转赴桂林上任。当时的桂林学者文人雅集,各方人物荟萃,文化、艺术繁荣,政治空气也比较“宽松”,是大后方有名的文化名城。徐铸成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心情轻松愉悦,把《大公报》办得蒸蒸日上,日销六万余份,远销湘、粤、滇、黔等地,这在当时的战乱环境里,可谓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1942年10月初,徐铸成正在报馆工作,忽然接到一个电话:“你是徐总编吗?我是蒋经国。我想到《大公报》拜访,不知车子怎么走?”
徐铸成与蒋经国素不相识,这个电话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当时桂林《大公报》编辑部设在七星岩背后一座名叫“星子岩”的小山上,山有岩洞,既可安放机器,也可躲避敌机空袭。地形虽然隐蔽,却十分荒凉,离城区三四里路,有一半不能通车,一条小径,还是从荒坟堆中走出来的,交通极为不便。有鉴于此,徐铸成对蒋经国说:“《大公报》在山坳里,无路可通车,还是我去城里看你吧。”
徐铸成怀着一丝好奇的心情,在桂林一家新式旅社里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蒋公子。蒋经国于1925年赴苏留学,抗战爆发后方才回国,被蒋介石安排到江西赣南任专员。蒋经国在赣南推行新政,颇有成效,不但被当地的百姓呼为“青天”,就连海外的一些媒体对其也是大加赞赏。
对于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徐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按时到了那里,他已在会客室中等候了。个子不高,身体似乎很结实,脸上有一股青年的气息。寒暄了一番后,他拿出一卷稿子,说是为纪念他的曾任赣南某县长的亡友写的……接着,谈了些赣南的情况,他很诚恳地邀请我去赣州参观说:‘我年轻,工作做不好,希望朋友们去看看,多加指教。’”
蒋经国这次来找徐铸成,是为了发表他纪念亡友的一篇文章,徐见其文“情意恳切,文词清新”,便答应及早刊之报端。后来,蒋经国又寄给徐铸成一篇悼念属下的文章,徐也很快在《大公报》发表。
第二年,徐铸成回上海接迎妻儿和部分报社同仁的眷属,途中经过江西赣州,并在此住了一宿。徐铸成没有惊动蒋经国,晚饭后到街上散步,见市面繁荣,市民安定,四城均贴有朝气蓬勃的大幅标语:“欢迎你来参观指教!”城门向里一面则悬:“欢迎你再次光临!”令人有亲切之感,也远非大后方其他中小城市可比。
当晚一夜无话,次日起床时已近8时,茶房进来倒洗脸水说:“蒋专员来看你,已等了一个多钟头了。”徐铸成责怪茶房:“为什么不早叫醒我?”茶房答曰:“蒋专员说,你路上辛苦了,不让惊吵你。”
一见面,蒋经国就含笑留客:“我们这里的规矩,客人来了,没有一个星期,是决不放行的。”徐铸成回忆这段时光时幽默地说:“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决定‘屈留’三天。”
在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里,蒋经国带徐铸成走了许多地方,像赣州近郊的水利建设工地、培训青年干部的“虎岗营”等等,尽可能地让徐多了解一下新赣南的具体情况,这些在徐的笔下都有详细的叙述。
徐铸成在文章中还专门提到了蒋经国的酒量:“在宴会时,我注意到他的酒量很大;我那时也年轻豪饮,但稍稍较量,就败阵了。我问他如何这样‘海量’?他凄然微笑地说:‘这是在苏联训练出来的。我曾在西伯利亚当了几年兵,每人每天要配发一公升烈性的伏特加。否则,就挡不住彻骨的严寒。’”
后来,徐铸成与蒋经国还有过几次接触,他都一一作了记录。平心而论,徐铸成对青年蒋经国印象颇佳,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说:“总之,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勤政爱民及礼贤下士之精神,迄今犹留深刻印象。”
来源: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