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钱伟长校长:习惯找青年教师谈话 关心中文教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忆钱伟长校长:习惯找青年教师谈话 关心中文教育

2010年08月05日 09:01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于1998年底来到上海大学。当时,钱伟长校长提倡办研究型大学,以特殊政策引进人才。没有钱校长的思路和胆略,我来不了上海。那时的人事管理、户口制度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我在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国内数所重点大学邀我任职,但听说我没有档案,都退却了。唯有上海大学,给我打开了一扇门。

  刚进校,钱校长就找我谈话——他有找青年教师谈话的工作惯例。他想知道我对上大中文系现状的看法。他说系里相对而言语言学和现当代文学比较强,重中之重放在哪个学科好?我不了解情况,说得不多,多数时间是听他谈。印象最深的是钱校长谈到什么是大学学习的问题。他认为,大学学习,教知识当然需要,也有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第一次和钱校长谈话,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谈了很多国外的情况。我本来以为研究中文是无需出国的,他激发了我去国外访问作研究的愿望,后来我去剑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都和这次谈话有关。

  跟钱校长的第二次接触是听他讲演,他讲的是一个人类学课题,契丹族的起源与流变。他用语言学等综合方法来考察契丹族的起源、发展及迁徙路径,等等。一个数学和力学专家,能有这样的人类学研究成果,让我吃惊。当时,我正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感到苦恼:自己兴趣之广泛和专业之狭窄直接冲突。我对户口制度、上古人类史、西方哲学史的兴趣日增,到了像要放弃文学研究的样子。校长开阔的视野,开启了我的思路:人心要大,学问也要大;专业是可以相通的,不要画地为牢。

  和钱校长最深入的一次谈话是在2004年秋天,我从剑桥大学回来。

  听说他老人家身体不好,我想去看看他,没想要具体谈什么,估计10分钟就可以了。没想到他见面没寒暄,劈头就问:你觉得我们上大中文系现在怎么样?我说确实有很大进步。他反问:是这样吗?我们跟复旦比怎么样?我们赶上了复旦没有?

  我噎住了。

  之前,我在新加坡、法国、英国的研究和讲学经历使我产生了很多想法。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大学文学教育明确告知“不教写作”、“不培养作家”,中文系教语言、教文学史、教文学理论,就是不教文学创作,不教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这是没有前途的,当时已经有中文系学生找不到工作,无法跟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需求相衔接,我觉得这是一个征兆,说明中国的高校文学教育需要改革。

  我就开始谈这个话题,钱校长听得很仔细,追问了不少细节,他的助手徐老师进来两次,提醒他时间到了。

  3天后,徐老师来电,说校长要我把对中文系教育教学的想法整理成文字给他。我赶紧搜集资料,用3天时间,写了一个报告。写的时候,心里并不自信,因为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还只是皮毛,很多问题没有想透,而且只有概念,没有具体措施和规划。不料,一星期后,徐老师来电,说校长批转了我的报告。我非常惭愧,马上提起精神,进一步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此后好几年,创意写作研究是我常态教学科研之外的一个“私密”任务。

  如今,上海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创意写作中心,全国第一个本科“中国文学创意写作平台”,翻译并编写了大量资料,包括一套教材,还开设了两门创意写作实验课程。我们和美国一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和国内影视学院也建立了合作机制,等等。

  可惜,我们还没来得及拿出真正过硬的成果给钱校长看,他关心的不少问题,我们还没有自信给出答案,钱校长就去世了,痛哉! 葛红兵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