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中共党史如何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中共党史如何修

2010年08月04日 16: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共党史如何修

  只有不回避人的多重性,不回避人性的多侧面,已逝的岁月才能与今天的公众达到心灵的沟通

  文/秦晓鹰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7月2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习近平提到的“歪曲和丑化”,使我想到了一个名词:历史虚无主义。该主义一旦弥漫,久而久之必将成为国民的集体意识。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也就自然失去了它的借鉴价值,而我们的民族素质也就在这种认同中被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毒素”,及时行乐、犬儒主义就必将大行其道。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闭上眼睛的时候,历史也就对这个民族闭上了眼睛。请问:一个无视自己历史的民族,还有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吗?

  那么,造成历史虚无主义极度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这是物欲和金钱对人的腐蚀,是醉生梦死的人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是浮躁的人生对历史的必然反应,是新一代中国人对过去时代的无知等等。这些固然都有道理,但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正史不正,信史无信。

  首先,以往的所谓正史、信史视野狭窄,包容量很小,无法满足今天的社会公众对历史学各方面的需求。“一部阶级斗争历史”几乎囊括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全部历史课。其次,中国古代史书不仅记史,而且是文学之模板,西方史学界更有许多著名学者甚至不惜笔墨和精力致力于普及历史教育。所使用的语言,既优美又通俗,赏心悦目。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则只是前苏联那种僵硬的三段式(背景、事件、结论)模式,干巴、无力,真的“像个瘪三”。

  在我们为历史虚无主义横行泛滥感到愤怒之时,在我们为那种否定中华民族光荣与梦想的历史而痛心疾首之时,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想想我们的言行是否对历史负过责任。当我们把一个又一个解释真实历史的机会拱手让给他人,当我们自己都对那些脱离实际脱离国情脱离世界潮流并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的历史心存疑惑时,我们能有效地喝退历史虚无主义的潮流吗?能够让那些在历史的幌子下跳着华尔兹舞的饮食男女们消停下来吗?

  再回到中共党史身上。再有一年,中共就将迎来“90岁”诞辰。但令人有点尴尬的是,就是这样一部极其丰厚丰富、充满了热汗热泪与热血的真实的史诗,人们看到的却似乎经常是僵化呆板枯燥无味的文字与教条。中共党史教育课和教科书不是让人血脉贲张波澜壮阔的画卷,而是令人萎顿和乏味的八股;不是激活信仰与思想的动力源,而是无奈的虚应故事。

  应该说,这种僵化呆板枯燥的说教,不仅造成了对党的历史的最大矮化与扭曲,而且成了中共党史研究、教育与普及的最大内伤与最大障碍。从中共党史所面临的窘迫境遇中,我以为中国的史学家已经到了必须正视自身某些顽症的时候了。

  相比之下,中国的文艺家所创作的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问世后,不仅为内地公众所喜受,而且在海外的华人圈中也引起巨大反响,是因为它们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的脸谱化和模式化,在于对历史进程复杂性的再现和对人的多元性的忠实还原。我认识的一位黄埔军校早年毕业生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将军的儿子,在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后,竟会激动地大呼:“这才是我老爸的形象!”而海峡对岸的老黄埔后代也同样对该剧的不憎恶不溢美的人物表现唏嘘不已。

  面对这些史诗化作品的横空出世,博得满堂彩,中国的历史学家包括中共党史工作者是否应该感到汗颜?

  我以为中共党史工作者应该好好领会习近平在这次党史工作会上说的另一番话: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也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

  我个人觉得,要加大中共党史宣传教育和中共党史知识普及的力度,首先必须在宣传教育和普及的过程中,真正地不折不扣地“还原”中共党史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中共党史不能成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历史,也不能只成为伟人的政治路线史和思想发展史。其次,必须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来判断是非功过。最后,必须打破历史人物的脸谱化、概念化和标签化,使中共党史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恨的真人、活人。没有幼稚哪有成长,没有怯懦哪有勇敢,只有不回避人的多重性,不回避人性的多侧面,已逝的岁月才能与今天的公众达到心灵的沟通。 ★

  (作者为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研究员)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