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此后,刘云山在10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章,认为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
无疑,“文化软实力”已经走进中央决策,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的一个新视点。如何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从软实力的高度推进文化建设,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从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如是说。党和国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文化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意义。从国际竞争看,现在国力竞争更加注重软实力,未来的斗争将主要是文化的竞争。正如美国战略家热津斯基所言:“控制人类共同命运努力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哲学和文化层面,正是它形成了指导政治行为的重要观念和影响”,一句话道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真谛。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旭东说,约瑟夫·奈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围绕美国国力是否衰败及未来发展的大辩论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的,从概念看,“软实力”提出的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和表现。在那场辩论中,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提出了“衰落论”的观点。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冷战期间东西方对抗的轴心是“硬实力”(军事机器、核威慑力等),技术、教育、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应该考虑运用所谓“力量的另一面”――能够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无形力量,这就是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没有软实力,就只是一个物质外壳,没有内涵,没有支撑,不能叫真正的强国。一个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只靠一个经济的躯体,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
体现在国际竞争中,这种“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表现形态。从目前现状看,我国文化产品明显表现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且不说美、日、韩的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充斥中国市场,中国本身自有的文化资源如花木兰、宝莲灯、宝葫芦等反而在境外影视制造基地焕发了生命力,这些产品反过来进一步抢滩中国市场。在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贸易赤字的时候,我们却面临着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赤字。我国虽是文化
资源大国,但同时又是文化产品生产弱国,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分析说,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缺乏原创,我们缺乏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与底蕴的核心内容。从软实力的宏观视角,规划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最终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提升国际形象的必然需要
一年多之前,中央电视台曾和八家连动的媒体在相关的网站上做了一个“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形象”调查。从投票结果看,排名在前十位的分别是:孔子、中国京剧、故宫长城、春节、书法、中国针灸、瓷器、中国菜、中国功夫。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孔子。这大致反映了海内外华人心目中对中国形象的心理期待和认可。可是从实际情况看,我们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宣传并没有做到位,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仍有偏差,这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竞争。
一说到孔子,我们想到的是兴办孔子学院等有关教育机构来推销汉语和中华文化,而其他一些国家则采用了推广文化形象等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的做法。比如说韩国,推广自身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影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热播以后,韩国菜、韩国料理、韩国医药等等都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内容,甚至还有人特别想到韩国去旅游。这种形象化、娱乐化的做法成为韩国人传播自己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也大大提高了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认为,我们的国家文化形象是有缺憾的。首先中国经济实力大大提升,作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一极,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但作为中国的品牌形象,则并不为海外所信任;其次,如何展示真实完整的中国形象,我们在传播效果和文化影响上并没有取得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和世界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看法有差距;再次,对于迅速崛起的中国,世界各国报着一种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态,这也是导致多次出现“中国威胁论”的一个背景。
在李汉秋看来,我国国家文化形象之所以有缺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革造成的,十年文革大大损害了我国的文化形象,使我国的软实力受到极大的伤害。国际文化形象最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让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价值观。因此,塑造“道义中国”的形象是中国目前当务之急,这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机会,塑造文明、和谐的国际形象和国家文化名片。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是检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难得的机遇和平台。届时,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如何塑造东道国的国家形象,是比开好奥运会本身更为重大的战略问题。除了硬件,还应关注办好奥运的软件环境,应该围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好奥运会的每一个环节,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展示民众良好的精神风貌,理顺组织协调层面的各类问题,减少机构层面的官僚主义,对境外媒体的服务要与国际接轨,场内外观众的素质和文明水平,等等,都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