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抄袭门”事件该不该没完没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汪晖抄袭门”事件该不该没完没了

2010年08月03日 14: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被指20多年前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多处抄袭,引发了海内外学术界持续百日之久的立场争论。质疑者和挺汪者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交锋,火药味似乎也越来越浓烈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汪晖抄袭门”已成为学者们乐意谈论的热门话题。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1日刊登的一篇署名周兆呈的文章说, “汪晖事件”竟然“引起如此众多学者的参与,撇开学术派别、理念差异、治学观点等带有个人色彩的因素不说(说也说不清楚),如果将其视为公共事件,校方学术机构如何应对处置、汪晖本人如何回应阐释、学术界又如何认可或继续激辩,足以构成一个案例,放到今后更长的时间段再回首时,肯定有其经典意义”。

  仅仅是刚刚过去的7月份,就有两起具有代表性的针尖对麦芒的公开辩论令人印象深刻。一边是63名以中国内地为主的学者,以公开信的方式要求清华大学及汪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迅速答复,履行职责,公布调查结论。另一边是近百名海外学者联名写给清华大学校长的信在网络发表,声援正在被大众传媒攻击的汪晖教授,称在汪晖的著作中没有发现任何剽窃现象。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冷眼旁观的声音,质疑这样的争论有没有必要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

  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不争论的态度确实是一种比较舒服的选择,不少人早已习惯了让自己处在一种懒于争论、息事宁人的状态中,抱定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岂不是又省心又省力吗?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汪晖的抄袭门,没有其他的学术“愤青”挑起一波又一波的争议和论辩,可能愿意下苦功切实钻研一下学问的人比现在还要少得多。笔者虽然对汪晖的论文并无丝毫半点的研究,但是出于对当前学术风气的某种忧虑,出于对某些笔者了解的治学严谨的名校教授对汪晖论文确实“存在不规范做法”表态的信任,笔者宁愿相信对汪晖的质疑不是无中生有的故意“陷害”,否则好端端地一个人,怎么得罪得起那么多人要一齐联手“陷害”呢?不是吗?当各正规高校的博士论文被要求必须放在网上公示的时候,公开透明的学术监督便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对学术抄袭或造假心存侥幸了,这或许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净化学术空气的有效方法吧。

  至于汪晖的抄袭事件,因为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可以服众的官方调查结论或说法,便有人还在心存不甘地继续声讨追究,数百名国内外学者参与其中的质疑与反质疑之战也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嘛。其实,比口水战更加可怕的是早晚有一天人们会疲倦,事情也会不了了之了,于是天下又恢复了太平,抄袭者也就不用道歉和接受什么处罚了。从这个角度上说,仅仅坚持了4个月的“没完没了”,可能还算得上是一种可贵了。有学者认为,对于学术造假的行为,应该提倡一种没完没了的追究精神,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为了学术坚持一种“没完没了”的劲头呢?

  学者林毓生认为,一个学者被指为曾经抄袭别人的著作,是极为严重的事。“我们需要以严正的态度对待。学术作为职业性活动本身,最无品德的事便是抄袭别的学者的著作。这种行为同时破坏了学术秩序,并涉及法律问题。抄袭这件事,只能看证据的真伪、多少,如果客观的证据确凿,你怎么为抄袭者辩护,他仍是抄袭者。”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汪晖的抄袭事件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不过可喜的是,这场质疑事件的最大赢家不是质疑者,也不是挺汪者,而是学术的严肃性。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汪晖被质疑的事件,在学术研究方面不敢去轻易地“偷懒”……

  汪 融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