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丹霞申遗成功
六地跨省联合申报;我国世遗总数升至40项
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中国另一申报项目“中国丹霞”成为新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昨日早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上,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丹霞”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处“捆绑”成为我国第40项世界遗产,这也是我国世界遗产项目中跨省最多的项目。
申遗现场
高票数通过申遗
昨日早上5时(北京时间),在报告员介绍完申报自然遗产的“中国丹霞”项目后,经过激烈的辩论,世界遗产委员会绝大部分成员发表支持意见,认为“中国丹霞”符合世界遗产第七、八条标准。最后经投票表决,“中国丹霞”以压倒优势获得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是一个捆绑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此次,我国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过程的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及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处丹霞地貌“捆绑”申报自然遗产。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告诉记者,这种以捆绑方式申报代表性地貌为世界遗产的,之前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
据悉,“中国丹霞”成为我国第40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中国丹霞”也是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
成功关键
独特的地貌景观
记者从世界遗产官方网站了解到,此次中国丹霞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认为其符合世界自然遗产两条标准。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整体为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被天然森林广泛覆盖。构成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最佳景观组合,是中国和世界上最美丽的丹霞景观的例证。符合了世界遗产第七条标准“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丹霞各红层盆地清楚地记载了白垩纪以来中国南方区域地壳演化的历史,发育了一种具有全球性突出普遍价值的特殊地貌景观,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独特的自然区域。而这恰恰也吻合了世界遗产第八条标准“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的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发展过程或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
申遗意义
特殊“丹霞”走出国门
在世界上,地质学家把形成此类地貌的偏红色河湖相沉积岩统称为“红层”,红层上发育的地貌被称为“红层地貌”。在中国,这种带有“玫瑰色的云彩”的地貌则被很特别的命名为“丹霞地貌”。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谢凝高告诉记者,在全球都有“红层地貌”,而以中国分部最广,并且中国的红层地貌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此次申遗,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指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方式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丹霞”这一由中国学者发现、命名的地貌和概念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这是丹霞地貌走出国门的一个途径。
而“中国丹霞”申遗的牵头单位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告诉记者,“今年申报成功,不但表明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中国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 各地反应
申遗后加大环境保护
据新华社电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表示,赤水丹霞景区自开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以来,景区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目前景区内的标志标牌均已全面完成,景区种草、移栽竹丛等植被恢复工作也在全面进行中。据了解,由于赤水丹霞提名地金沙沟保护区内保留了罕见的、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桫椤,其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景区内还专门建立了桫椤博物馆展示沙盘。福建泰宁县常务副县长、申遗办主任郑剑波介绍,申遗成功后,为保护丹霞地貌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严格控制景区人数,让旅游业发展与世界遗产原生性、自然性相适应。
-中国丹霞介绍
“丹霞地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中国地质学家陈国达、冯景兰提出,这种地貌发育在大陆陆相红色沉积层上,由于受到构造抬升和气候、侵蚀、风化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以赤壁丹山、峰林峡谷为特征的独特景观,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命名。本次六个共同申报的提名地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确定的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区域,系列提名完整地展示了丹霞地貌从“青年期”到“壮年期”再到“老年期”的地貌演化过程,是丹霞地貌从“侵蚀量最小”到“侵蚀量最大”的最佳例证。
- 遗珠
据2010年的最新数据,中国丹霞总数达790处,集中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干旱区的26个省区。此次申遗的六大丹霞皆在南方湿润区,而西北丹霞地区在此次的申遗名单中缺席。西北丹霞中普通大众最熟悉的也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位于甘肃省张掖的丹霞地貌,在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那一望无尽的红色地貌就是位于张掖的丹霞。西北的丹霞和南方的丹霞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张掖丹霞植被较少,大多是“裸”着的山峦和彩丘,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代表“张掖丹霞”曾入选中国七大最美丹霞地貌。
(记者李健亚)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