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意的唐山人
并不是所有唐山人都对这部电影满意。
因为冯小刚豪言的“5亿票房”,有的唐山人将矛头直接指向电影背后的商业利益。魏宝仁直言:“感觉很刺耳,就像是在贩卖唐山人的伤痛。”
唐山退休教师李佐友和妻子李天如今年都是65岁。作为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参与拍摄的群众演员,他们认为这部电影的遗憾之处在于忽略了历史的真实。
李佐友说,之所以有许多人看完《唐山大地震》会哭,是因为灾难本身的震撼力,而并非被地震背后的精神所打动,“这部电影没有反映出唐山大地震的特殊精神,叫《大地震》就行了,加上唐山二字不合适”。
他说,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和震后有大量素材可以挖掘,然而在电影中却没有体现。比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救援队伍无法及时赶到,地震后的3天内,唐山人都是靠顽强自救完成的救援,但这一点在电影中只是模糊处理。“这部电影或许会喧嚣一时,但不会走进历史。它能刺激泪腺,但撼动不了人心”。
和许多唐山人一样,李佐友希望能有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但必须“反映真实的痛苦,传递真实的希望”。
“唐山人不怕揭伤疤,怕的是假的、经不起推敲的。”李佐友承认,《唐山大地震》特技很高超、宣传很到位,但总觉得影片没有反映唐山大地震背后的真实,对唐山人拼搏重建一笔带过,“就像一部挂着大地震名头的言情片”。
李天如则说,唐山大地震的背后,是唐山人对生命的渴求,传递着追求幸福生活的不懈努力。比如婚姻问题,唐山地震后,临时组建的家庭很多,影片中李元妮一直坚持单身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但并不典型。她说:“我认识的人中,有两个截瘫患者被大家撮合结成了夫妻,那时候如果单身,周边的人都不认同,只有组成新家庭,互相扶持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震后的岁月,给每个亲历的唐山人都留下深刻烙印。李天如难忘她在地震棚里生活时,糖罐子摔碎了舍不得扔,从泥土和玻璃碴中一点点地挑白糖;冬天白菜冻成了冰坨,一家人仍然视如珍宝;搬进新家的时候,她一遍遍看着雪白的水泥房顶,泪流满面,反复念叨“我有房顶了”……
她希望能在电影中看见这些苦难的影子,但都没有。她希望能有一部电影,把这些东西传递给下一代,而不是现在的孩子看完后,得意地告诉她:“我哭了!”然后很快若无其事。
李佐友是唐山文联的成员,他推崇几个唐山老画家所创作的一幅百米画卷,老画家都是大地震的亲历者,画的内容是大地震后唐山人的“自救与互救”。他说:“这才是能留到历史中的,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或许能达到5亿票房,但不是唐山人所期望的真实。”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