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土金缕玉衣和玉棺等珍贵文物后,盱眙大云山汉墓经过进一步发掘清理,最近又有了新的重要发现。在规模最大的1号墓中,考古人员出土了矛、戟、铍等大量随葬兵器,很多兵器上还装饰有工艺复杂、纹饰精美的暗花纹。陵园东南区域还发现了一处规格很高且未遭盗掘的陪葬墓,初步推测为诸侯级人物的墓葬。此外,通过对出土铜钱的整理分析,考古专家初步摸清了1号墓主人的下葬年代,这为今后探究其真实身份迈出了重要一步。
1号墓出土精美暗花纹兵器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考古现场时,1号墓的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经过深入清理,墓室内出土了大量陪葬兵器,种类有矛、戟、铍、剑等,多为青铜材质。考古专家告诉记者,1号墓出土兵器分为实用器和明器两种:明器形状较小,一般为实用器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实用器大都品相完好、纹饰精美,对研究西汉兵器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古队驻地的文物库房内,记者近距离欣赏到这些制造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兵器。除了矛、戟、剑这些较为“眼熟”的兵器外,还有一件饰有暗花纹的铜铍造型颇为奇特。这件铜铍长45.1厘米,最宽处5.2厘米,铍首两面带刃,通体饰有黑色卷云暗花纹,下端有穿孔。据专家介绍,铍是一种形状似剑、装有长柄的长兵器,盛行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通常由铍首、木柲(兵器的柄)和铜镦(兵器末端的金属套)三部分组成,属于步兵类武器,作战时主要用来直刺和砍杀。
随葬兵器上大量出现的暗花纹,进一步证实了墓葬主人的高等级身份。专家表示,暗花纹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铸造青铜兵器的“专利技术”,在西汉考古史上极少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这种装饰技法是用化学材料在器物表面绘制出图案,因此摸上去很平滑,没有凹凸感,时至今日,这一技术依然无法完全复制。由于工艺复杂,暗花纹在古代仅限于装饰少数珍贵兵器,大云山汉墓出土的这批暗花纹兵器,再次印证了墓主人的王级身份。
陵园内发现诸侯级陪葬墓
在发掘初期,考古人员在陵园东南区域的地表下发现了大量筒瓦、瓦当等建筑构件,以及车马、漆器等陪葬品,当时推测为陵园内的一处陪葬坑。然而,在最近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钻探至地表以下6米深处时,一处大型竖穴岩坑(编号为7号坑)暴露出来。7号坑平面近似梯形,南北长26米,东西最宽处达18米,坑内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椁,北端还有一段斜坡墓道。种种迹象显示,这很可能是一处规格较高的陪葬墓。
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7号坑只有一条斜坡墓道,整体呈甲字形,按照汉代墓葬的规制,墓主人应为1号墓主人的亲属,身份等级比后者略低,“根据汉代王陵的考古经验来看,位置在陵园东南角的陪葬墓大都规格很高。如果说一号墓规格是王一级的话,7号坑就是侯一级的规格。”
目前,7号坑木椁中心处的顶板略有塌陷,但暂时还未发现任何盗掘过的痕迹。“发掘初期,7号坑上部地表处曾发现过一个盗洞,但盗洞还没有到达木椁顶板处就消失了。”专家表示,目前7号坑的发掘尚未深入,这里究竟是陪葬墓还是陪葬坑,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如果确定是陪葬墓,墓室内出土的陪葬器物很可能为破解1号墓主人的身份之谜提供有力证据。”
出土铜钱成墓葬断代依据
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印章、带有铭文的陪葬器物等实证,大云山汉墓的墓主人身份暂时无法判定。不过,考古人员最近通过对出土铜钱的整理分析,初步摸清了大墓主人的下葬年代,这为今后考证其真实身份迈出了重要一步。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大云山汉墓内出土了四铢半两钱,该铜钱是从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才开始发行的货币,而西汉时期发行量最大、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的五铢钱却无一发现。据此分析,墓主人的下葬时间应该在文帝中后期至武帝前期——即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18年。
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早期封地在大云山一带(汉代隶属东阳郡)的王级人物共有4人,分别是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和江都王刘非、刘建父子。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叛乱,荆王刘贾率兵迎战时被杀,他的下葬年代早于公元前175年,因此可以首先排除。再看另外三人:挑起“七国叛乱”的吴王刘濞后公元前154年兵败被杀;江都王刘非死于公元前127年;其子刘建因卷入淮南王刘安反叛一事,于公元前121年畏罪自杀。这三人的下葬时间都在范围之内,1号墓主人很可能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本报记者 朱凯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