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一面学习面对灾难的镜子
——专访《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
“请别忘记,这座城市的人们创巨痛深。”现就职于香港大学的作家钱钢在专访中回忆说。
钱钢24年前出版的名作《唐山大地震》曾轰动一个时代,让大批海内外读者得以了解一场夺去24万条生命的灾难以及灾难之中迸发的人性力量。
唐山大地震34周年祭日之际,钱钢再次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场灾难,整个社会应持续关注、深入反思,并从这面镜子中学习如何应对灾难。
对钱钢来说,与唐山地震的机缘改变了他的一生。
1976年,钱钢从杂志编辑的岗位被抽调为防疫员,在灾后的唐山经历了深度震撼和深切感动的两个月,以“文学青年”的角度发自肺腑地记录着灾区的人和事。10年后,身为记者的他重新拿起笔,经过重新采访核实将震区笔记本上的细节一一复活,并引出更多日后广为人知的故事。
“当时,我坚信唐山大地震属于人类,我的作品应该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看懂。”钱钢说。
尽管如此,《唐山大地震》的巨大反响仍令他始料未及。时至今日,人在香港,钱钢仍时不时碰到对书中故事充满好奇的读者。
内地版问世后,一封来自当时香港教育部门的信寄到钱钢手上,希望将书中章节收录到正在筹备中的新中学课本中,让香港学生更加了解内地。
自1988年至今,钱钢估算,近七成香港中学使用过这本教材。在香港一版再版的《唐山大地震》还获选为香港中学会考读书报告部分的指定书目之一。
钱钢的文字,为一批又一批香港学生打开了一个通往灾难现场的时光隧道。
近年来,人们对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汶川、玉树地震对国人心灵的震撼,让《唐山大地震》重新步入人们视线,一系列新的灾难题材作品更受到高度关注。在呼吁人们关注汶川的同时,钱钢心中总有一句潜台词,千万不要把唐山忘了。
钱钢说,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所面对的国力强弱、国际形势和人文环境有着巨大差异。如今,全社会以很大的力量支援重建、送上关怀,都是唐山地震后的情况所难以相比的。
钱钢认为,唐山地震幸存者在过去34年中的经历其实对这座城市以及全社会都具有更值得审视和珍惜的意义。
在钱钢眼中,这座城市有着太多了不起的人,比如他书中提及的截瘫“难友”姚翠芹。
“想知道什么是唐山人?看看她写的书和经历吧:她自杀过又获救了,她要和身体健康的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于是和一个截瘫的难友结为夫妻,但孩子出生没几天夭折。唐山地震不仅使她受到重伤,也让她在随后二三十年中对生活的追求那么不容易。这中间蕴藏着唐山可以给世人最重要的东西。”
钱钢强调说,媒体和公众不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打开聚光灯,“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有持续的关爱,而非忽冷忽热的关注”。
钱钢认为,无论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值得人们通过深入思考、广泛讨论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价值。
他说,像30多年前那种“备战备荒”年代广泛发动群众、简单意义上群测群防的预警模式,既不完全可取、也难以复制,“但我们需要对减灾投入更多新的思考”。
他认为,汶川地震的警示意义在于让人们看到,一方面,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已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在以经济高度发展为焦点的时代中,人和自然的相处、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等一系列命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钱钢说,已经看到政府在赈灾重建中的投入和努力,但从政府到民间还需要携手完善更多。“不能说今后的悲剧可以被避免,但是悲剧可以被减轻。”
比如,尽管有着面积小、经济实力强等管理和操作层面上的客观优势,但日本社会忧患意识强,在灾后民众心理素质、灾后秩序、应急系统、建筑防震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均值得借鉴。
“我们需要一起努力,让普通人学习平静、客观地面对一场大的自然灾害,知道它来了之后如何应对。”钱钢说。
孙浩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