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大明宫规模宏大,格局完整,曾作为唐朝的皇宫存世240余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是唐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明宫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作为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这一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项目。
6月12日,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保护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章,文章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性、战略性,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遗产工作上的展开和深化,是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出的科学论断,纠正了以前许多片面的提法,提出了大遗址保护发展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论断,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文化遗产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再动员。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将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将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有力地向前推进。
要更新观念,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更要发展文化遗产
文章高瞻远瞩,指出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步伐是历史和现实的迫切要求。正是有了发展,大明宫遗址保护才有了今天的大手笔。回想3年前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启动时的情景,西安道北地区的30多万城市居民,在遗址区上守候了50多年,居住条件恶劣,发展环境局促;从空中看下去,在城市的中心区,遗址区就像一块疮疤。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急需改善,城市的整体面貌急需改善,占压在棚户区下的大遗址急需得到更积极、更有效的保护,所以,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强力启动,是顺应了历史和现实的要求,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和具体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要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事业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章指出,经济社会发展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大明宫遗址保护事业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实施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改造项目,将赋予遗址以应有的尊严。大遗址是稀缺、珍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持续进行的考古工作和创造性的遗址保护和展示,未来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成为古城西安又一处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目的地,成为陕西旅游的“一大件”。许多围绕遗址的人文景观对西安乃至陕西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都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实施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改造项目,将在西安市的城市中心区形成一个面积达3.2平方公里,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它将成为城市的生态“绿肺”,大大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实施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改造项目,将彻底改变西安道北地区衰败、落后的面貌,19.16平方公里的遗址区及其周边改造区域将在空间上形成一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三圈(形成未央路、太华路、北二环3个商业圈)、六区(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城市面貌将为之大大改观。
要让大明宫遗址保护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
文章强调,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
大明宫遗址3.5平方公里内应拆除面积达350万平方米,涉及89家企事业单位,拆迁户2.5万余户,10万余人。我们按照“妥善安置、阳光操作、保障安全、和谐稳定”的工作思路,在深入到户、扎实细致的摸底调查后,实施了动迁与安置同步的“阳光拆迁”。拆迁现场设立专门法律咨询处、信访接待处,邀请区人大、政协及监察局、司法局、民政局、法院、民宗局等10多个部门专人入驻现场办公,解决拆迁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法规、政策问题。种种得力措施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出现聚众闹事、团体上访等局面,在西安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居民还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在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城市品位中得到了切身的好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大增强。
遗址公园全面建设完成后,除了部分核心遗址区出于控制游客流量的考虑而收费参观外,公园将免费开放非核心区域,方便人民参观、休闲。遗址公园内的日常维护工作和旅游项目的运营,将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创造接触遗产、感悟历史的机会,真正让大明宫遗址保护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以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保护大遗址
文章指出,改革创新是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创新首先应该是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我们打破了固步自封、为保护而保护的被动局面,探索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部分展陈项目和服务内容将紧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面向市场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让大明宫遗址在参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改革创新自然也包括技术创新。唐大明宫遗址主要为土质遗址,保护难度大,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土木结构建筑遗址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材料,在这方面我们已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我们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做了大明宫复原研究,启动了1∶15的微缩景观展示;目前仍然在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究,探索展陈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修缮大遗址;在遗址展示方面,我们积极探索高科技虚拟展示技术的运用,目前已开展了麟德殿遗址虚拟展示技术研究,并将积极探索宣政殿、紫宸殿遗址多种保护展示技术。
改革创新还包括文化创新。我们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介绍文化遗产发掘过程、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故事等信息,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震撼力和视觉效果,增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电影《大明宫》、《飞跃大明宫》、《大明宫传奇》、《武则天》,电视系列片《道北七十年》,芭蕾舞剧《爱在大明宫》、《万国拜含元》、《百官上朝》等,都能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唐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我们还要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并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要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成为文化复兴的载体,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指出,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汲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有益成果,扩大对外文化遗产展览交流。
大明宫遗址保护项目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引入国际先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理念。规划阶段,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规划方案;实施保护阶段,我们通过大明宫研究院和唐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等等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展开了多种形式、不同深度的合作,汲取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有益成果用于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发展。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通过纪录片《大明宫》在全球范围内的公映和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修复唐“昭陵六骏”中流失海外的“二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今后我们还将以文化交流的形式与世界更多国家开展更多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要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保护、发展大明宫遗址的伟大事业
文章高度关注文化遗产事业的环境建设,指出文化遗产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陈宝根为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充分整合全市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委托中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全面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具体负责遗址及周边区域征地拆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和遗址公园建设。整修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实施也得到了西安市新城、莲湖、未央3个区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
大遗址保护投入属于国家公益性投入,需要各级政府承担保护责任。我们建议国家建立大遗址财政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大遗址保护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共同在各自的财政预算中为大遗址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比如建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发行国债和彩票。唐大明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的成立就是我们在寻求社会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的有益尝试。
大遗址的保护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理论研究包括大遗址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大遗址的价值评估体系、保护状况评估体系、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技术研究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技术和方法、工程管理、保护规划技术标准或指标体系、保护工艺和材料等。成立于2008年的大明宫研究院是研究大明宫历史文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机构,两年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运用于遗址保护和发展的实际工作,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于今年10月1日开园,这是西安也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里程碑。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大遗址保护和发展的东方典范,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