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42年后重识父亲
左权牺牲时,小太北刚刚两岁。
左太北是在延安保育院长大的,新中国成立后被送进北京八一小学读书。从小到大,她都没有感觉自己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直到1952年。“1952年给毛主席汇报,学校派了七个同学,就让我去了。毛主席见了我,一听是左权的女儿特意拉我的手,问我家里的情况,问我妈妈怎么样,周末怎么过,怎么生活,还跟我特别认真地照了一张照片”。
同样的关怀来自周恩来 。1958年,左太北去天安门看焰火,“李伯昭把我带到周恩来伯伯面前,对他说,这是左权的女儿。周伯伯亲切地对我说,你是左权将军的女儿北北?长得挺像你爸爸,一定要向你爸爸学习!”
而父亲的老领导彭德怀被左太北视为“父亲”。她说,我有两个父亲,彭伯伯也是我的父亲。
在北京师大女附中读书的左太北,母亲不在身边,从1957年到1959年,左太北一直住在了彭德怀家里,“彭伯伯和浦安修阿姨待我很好”,政府每月发给左太北20元抚养费,“他们都替我存着,直到1962年才亲手交给了我”,彭德怀给太北题词:“送太北,希望你永远青年”。此时的彭德怀已经身处逆境,“虽然他内心苦闷,很压抑,但是对我进行鼓励,希望我不要受到任何磨难。”
这些庇护来自父亲,然而在左太北人生的前42年里,她对父亲的印象完全是陌生的,她不知道父亲从她还未出生起,就已经为这个女儿而奔忙。完全没意料到的是,当她已步入人生的第42个年头时,“父亲”出现了。
1982年,左太北忽然收到了母亲寄给她的11封家书。这11封家书的日期从1940年8月到1942年5月,均为左权将军的手书。这些信是左权与妻女分别的21个月里的家事和战事的记录,也是太北人生最初记忆的空白点。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这些信,也是第一次对父亲有了感性认识。原来的父亲就是一个英雄的形象,看了信以后我才觉得,我真是有个父亲,有一个那么爱我的父亲。”左太北说。
即便是事隔多年,只要左太北再次读起这些信,她都会抑制不住泪下如雨,“父亲一直在说,永远在爱着太北”,她说。
在左太北眼里,父亲对她的爱,渗透在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夏天,他给我带来热天穿的小衣服;冬天,他记挂着我别冻坏了手脚;我病了,焦急的父亲反复在信里念叨:‘急性痢疾是极危险的’、‘有了病必须找医生’。”
远隔近70年,左太北在信中看到父亲对自己的爱称:北北小鬼、小家伙、小宝贝、小天使、小东西……依然感受到纸张上散发着烫人的热量。
虽然左权多次在信里问及女儿太北,但他一辈子只有一句话是说给女儿听的——在他寄回的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告诉太北,我在前线战斗。”
记者 周海滨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