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来历、不明空间、不明结构、不明性质”,这是人类对UFO的基本定义,然而,再多的“不明”也阻挡不了一个群体对其的痴迷。他们坚信天外必有来客,UFO就是外星人的交通工具;他们试图寻找外星人存在的证据,并最终和他们取得联系。这就是UFO发烧友,一个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又常被异样目光注视着的群体。痴迷于神奇的未知世界,是他们的梦想。他们到底是些怎样的人?与UFO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世界华人UFO联合会目击调查部主任
张靖平:自费奔波寻找外星生命
本职工作在北京开广告公司的张靖平算得上典型的狂热型UFO爱好者。从初三看到第一本《飞碟探索》开始,到加入北京UFO研究会,再到世界华人UFO联合会中担任目击调查部主任,近20年来,张靖平始终坚信外星生命的存在,他把寻找外星生命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
对于自己的痴迷,张靖平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迷上了这,初中那会儿《飞碟探索》3毛钱一本,曾买过几本看,觉得挺好玩的,心想国内外那么多人在研究,UFO应该是存在的。”之后因为考试升学,张靖平就没有再碰过那些书,但兴趣的种子已经埋下。
1990年,张靖平从河南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闲暇时他又翻到了《飞碟探索》等杂志。UFO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不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外星人到底有没有?一系列问题涌出来,心底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张靖平想尽办法买齐了从创刊以来的所有《飞碟探索》,两年后还加入了北京的UFO研究人群。
大学毕业后,张靖平原本在一家仪器检测公司工作,可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收集UFO第一手资料,他辞掉了工作,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自己当老板,行动比较自由。”张靖平经常独自一人,自费奔波各地寻找UFO事件的目击者。
张靖平说,只要听到有关UFO的事情他都会很兴奋,就想第一时间去调查真相,他曾连续三年跟踪调查人称被外星人劫持的“曹公事件”。事情发生在1999 年,主人姓曹名公,他说曾经像好莱坞大片《第三类接触》那样被外星人“劫持”,在硕大的不明飞行物中为一个地球女孩诊病,随即又完好无损地返回家中。这听上去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可张靖平不放过一丝一毫的可能,他频繁奔走于京津冀地区搜寻证据,历时三年,通过测谎和催眠等技术手段初步证明了事件的可信性,还通过还原曹公回忆画像寻找那个被治疗的“地球女孩”,最后还真找到了,而且女孩所说遭遇与曹公所讲相同。
虽然,事情最终无法用目前的证据标准来定论,但张靖平的执着足以让人敬佩。与所有的民间爱好者一样,他们没有经费支持的来源,为调查一个UFO事件,往往要花费很多钱,而这些都需要他自己掏腰包。
张靖平相信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意义,他经常自己掏钱印制调查材料,发送给UFO爱好者。他的新浪博客也成为自己实现梦想的平台之一,随时更新自己的研究,及时与相同爱好者交流,为方便网友第一时间告知各地发生的UFO事件,张靖平还公布了自己的联系电话。在博客中,痴迷UFO已达18年的张靖平说,“我的希望就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早日友好接触,友好提携,促进地球文明进化。”“调研UFO,科普UFO,促进星际文明交流”就是他的誓言。
采访\本报记者 李玲玲
上海UFO俱乐部常务副会长
耿兆良:科学面对不明生物体
快到古稀之年的耿兆良在UFO的探索之路上已走了几十年。作为上海UFO俱乐部的常务副会长,耿老一再强调要科学面对所有的不明生物体。
“我们需要的是物理层面上的外星人,地球人可以用眼睛看到它、用手触摸到它,可以用耳听到它们的发音、那怕听不懂;可以用地球上的仪器记录它们的倩影。而决不是心理上的、更加不是意识的错觉。”
说起自己与UFO之间的故事,耿兆良依然记得1987年的一个夏天之夜,“当时我和女儿在阳台上做游戏,我背阳台面对室内,女儿面对天空。正玩得起劲时,女儿突然大叫‘爸爸,飞碟!’,我知道,女儿在我的影响下知道点UFO知识,经常说什么飞碟等等,我以为她又把夜航机当成了UFO,就没转过头去看。 ”谁知第二天关于那个不明飞行物的报道铺天盖地,目击者还说自己的手表当时都停了,“别提我有多懊悔了,当时多看一眼我也能有个直观判断。”后来,为了求证这件事,耿兆良还特意写了两封信给当时的目击者及相关单位,并收到回信,证实事件的确发生过。
“之所以被称之为‘不明’,就是因为用目前的一些科学手段无法证明,这也正是UFO之谜的神秘所在,也由此有时被人说为‘伪科学’,甚至被一些人利用,诸如什么能召唤外星人等等。”相信UFO存在的耿兆良说,人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未解之谜,他也经常与国内的UFO研究者进行交流。
耿兆良表示,目前他已将对UFO的兴趣扩展至所有的不明生物体(即UBO),“如果UFO中确实存在外星人制作、甚至驾驶的飞碟来到地球,那么地球上存在的UBO中,就十分可能包含外星的高级智慧生命体。”对于UBO的研究,耿兆良提倡用“硬接触”法来求证,即人类与外星人进行过面对面接触,双方都能用自己的视觉器官看见对方,而且能有声像等证据来证实,而不是像讲天方夜谭一样。“如果这样的硬接触真发生了,人们就不必还在是否有外星人这个问题上纠结争论。”
采访\本报记者 李玲玲
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
刘慈欣:穿梭于幻想与现实之间
刘慈欣,喜欢看科幻小说的人都应知道这个名字,这个出生于1963年,在山西阳泉长大,供职于山西娘子关电厂的男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科幻界最具权威的大奖“中国银河奖”,被称为“中国科幻第一人”。
文化公司希望将其作品改为漫画,影视公司开始寻求与他合作,还有不少人在其中寻求“哲学”的价值,甚至还有研究生将小说中对宇宙文明图景的假想纳入毕业论文中的讨论内容。
刘慈欣不是UFO迷,但是他的小说中少不了外星人的影子。他的长篇小说《球状闪电》被称为是展示UFO离奇世界的经典。他在作品中多次描述了不同星际文明接触的故事,并在《三体》中,设想了宇宙文明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则,对外星生命存在的“费米悖证”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好的科幻,就是能让你在下夜班的途中,仰望星空。”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刘慈欣说,当年幼小的他偷看父亲的书,那些中国的老书和苏联的故事把他紧紧地按在了现实的地上。于是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过一种文学,“能够对我展现宇宙的广阔和深邃,能够让我感受到无数个世界中的无数可能性带来的震颤。”
1980年的一个冬夜,一位生活在斯里兰卡的英国人改变了刘慈欣的一生,他就是西方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瑟·克拉克。“我看到的书是《2001,太空漫游》。当我翻开那本书,发现梦想中的东西早已被人创造出来。”1999年,短篇小说《鲸歌》被《科幻世界》杂志刊载,这是刘慈欣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从此开始业余科幻之路。
刘慈欣几乎是非常自觉地,在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与笔下的科幻世界之间划下一道深深的鸿沟。曾经有一次,有个同事对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写科幻的人名气很大,他的名字竟然跟你一模一样”。而在另一个世界,刘慈欣的粉丝们把他称作“磁铁“,亲切地叫他”大刘”,在百度设了“刘慈欣吧”,在网上建了“刘慈欣群”……刘慈欣就宛如穿上“超人服”穿梭于与幻想与现实之间。
本报记者 李玲玲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