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最低票价提高5元”举措引关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唐山大地震》最低票价提高5元”举措引关注

2010年07月21日 17: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根据媒体报道,因出品方华谊兄弟提出“保底票价”上涨,全国各大城市的《唐山大地震》票价都将上扬。据了解,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影院的最低票价将从30元升至35元,其他城市的涨价幅度也都不少于5元。消息一出,令不少观众担心观影成本是否会增加?对此,华谊方面回应:最低票价提高5元只是发行方与院线签订的结算协议有变,目的是使院线让利,与观众的观影票价并无直接联系。

  从30元到35元,上涨5元,这让人想起了另一个“5元”。本月13日是“5元电影之父”赵国庆逝世5周年纪念日。为了继承赵国庆“让电影回归大众”的理念,四川峨眉院线旗下的东方世纪电影广场再次打响“5元票价”之战,推出为期一周的“5元票价之父赵国庆纪念专场”。自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吸引了许多市民到东方电影广场观影。据峨眉院线的不完全统计,“5元电影专场”推行5天的观影人数已突破1万人次。

  由此看来,票价的确是把双刃剑,虽然提高票价票房可能会升高,但也可能导致观众减少;而5元电影专场胜就胜在了观众人数上。这两个“5元”,虽然在货币意义上代表着同样的数字,然而对比之后其体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营销理念,即如何在培养消费群体和影院获利之间取得平衡。

  别小看《唐山大地震》这5元的涨价,这也许将对其5亿票房目标的实现起到巨大作用。其实所谓“保底票价”,简单来说就是制片方在合同中对影院的影片票价作出最低价格的限制,以保证电影成本回收。而此次《唐山大地震》的保底票价上涨5元,引起诸多观众抱怨价高并非没有道理:1985年的电影最低票价是2毛,现在《唐山大地震》是35元,涨了174倍,而同时段最高票价更是上涨了400倍有余。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物价水平的猪肉,其同期价格也不过是上涨了10倍,这或许是电影作为“精神食粮”应该比猪肉高一个层次的体现吧。

  这区区“5元”之所以引起极大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唐山大地震》提高“合同票价”,会不会引起其他电影的跟风,使未来的电影票价水涨船高?借用“短板理论”:决定票价高低的关键因素不是最优秀的那部影片,而是最低票价最高的那一部。消费者所担心的是:随着各方的获利欲望不断膨胀,这个价格很可能会涨到40元、45元甚至更高,这样一来,影迷想看一场便宜的电影也将越来越难,而电影票价离大众化的道路也越来越远了。

  而许多网友之所以抱怨的,“现在随便去看一个片子,少则四五十元,多则六七十元甚至更高”是有统计数据支持的。据了解,位居全国第一的北京城镇居民的家庭月收入近2500元,即便按每张票60元计算,一张票的价钱也相当于其月收入的约1/40。根据美国国家影院业主协会的统计,2009年美国电影票的平均价格是7.5美元,按6.8的汇率计算,约合51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家庭月收入(2000美元)的1/400至1/200。也就是说,从票价占月收入的比例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票价要比美国高5至10倍,正如天涯网友所戏称的,中国的电影票价已提前实现了“赶欧超美”。可以预计,如果电影票价继续上涨,进影院的观众将会进一步减少,也就变相支持了盗版DVD和非法网络下载,这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5元票价只是个概念,它是一个变数,不是一个定数。”赵国庆生前在接受采访时说:“5元票价代表观众能够接受的票价最低限度,最低票价应取决于影片质量和观众承受度,票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不违背‘5元票价’的原则。”赵国庆的理想代表了一种让利给消费者的影院发展理念,在我国电影产业进入第一个黄金十年的初级阶段,这一理念在培养影院影片消费群体层面上显得尤为可贵。目前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电影质量提升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电影市场发展的速度,而票价则借助观众对于影院空前高涨的热情趁机步步提升。当制片人和投资商以及影院纷纷争抢这块所谓的黄金十年的大蛋糕时,倘若忽视了通过提升影片质量来培养中国的电影消费群体,而是一味地专注于通过提升票价来从消费者身上营利,并且无视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票价成为了影片公映前的焦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的消费群体在更加理性地关注自身的权益。同样也是5元,《唐山大地震》上涨的这5元的确无法让大众“无怨无悔”地前往影院消费。

  杨浩鹏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