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上市 张翎:小说写疼痛 电影讲温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余震》上市 张翎:小说写疼痛 电影讲温暖

2010年07月21日 09:26 来源:每日新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影《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上市

  张翎:小说写疼痛 电影讲温暖

  随着《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收录电影故事蓝本、小说《余震》的同名中篇小说集也趁势推出。中篇小说集《余震》收录了旅加华人女作家张翎的代表作《向北方》《余震》《空巢》三篇,其中《余震》讲述一个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下来女孩的成长经历,小说更着力表现那场浩劫在经历者内心造成的强烈余震。日前,记者通过出版方采访了张翎。

  不同于一般女作家多擅长写男女情爱,张翎的作品早已突破儿女情长,上升至穿越历史、超越生命的大爱。说起《余震》的创作,张翎表示:“天灾来临的时候,人是彼此相容的,因为天灾平等地击倒了每一个人。人们倒下去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可是天灾过去之后,每一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

  有点意外的是,出生于温州、毕业于复旦、现旅居加拿大的张翎虽然创作过《空巢》《余震》《金山》《交错的彼岸》《上海小姐》《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力作,并在海内外获奖无数,但她的专职其实是听力康复师。“《余震》刚出来的时候,曾有好几位国内一流的导演和我联系,表示对改编电影有兴趣。”已经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张翎告诉记者,电影深深打动了她,“冯导是一个很睿智的人,对文学很有感觉,我们一直在做智慧上的交流。这也说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写出被业内认为是“至今写地震写得最好的小说”《余震》的张翎既从未到过唐山、更未曾经历过地震。张翎回忆说,4年前7月末的一天,她在首都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我轻轻地拨过人流,让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关于唐山大地震纪实类的书,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唐山大地震那年,身在温州老家的她年纪尚小。“可是那天在机场,30年的时光和几千公里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一些往事直直地杵到了我眼前。我被击中了,我感觉到了痛,痛通常是我写作灵感萌动的预兆。”回到加拿大后,她仅用了五六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小说《余震》的创作。

  电影的催泪效果非凡,谈起原著与电影的区别,张翎说,电影对小说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她的小说强调的是“疼痛”,但电影里疼痛被温暖所取代。“《余震》是2006年写的,那时灾后儿童心理干预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话题。我就是想通过对疼痛淋漓尽致的描述,引起人们对灾后心理创伤的关注。”张翎表示,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一个故事用两种视角来展现很正常。“小说和电影都涉及了创痛和治愈,只是小说完成在汶川地震之前,而电影拍摄在汶川地震之后。小说结尾处写到了接受专业心理辅导之后的小灯,开始有了‘推开心灵之窗’的可能性。电影把这个可能性拓展成现实,充实了小说的留白处。”另外,张翎还提到,小说是以女儿小灯的成长为主线的,而电影则变成母亲、女儿、儿子三条线索并行,尤其加重了母亲的戏。对于这样的变化,张翎表示认同:“小说可以沿着一个相对单线的结构发展,而电影则更需要多头并进的故事框架。”

  记者 仇宇浩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