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广州市有一场关于粤语存废的全民大讨论。
事情缘起于一份政协提案:广州市政协7月5日向市长提交报告,建议广州电视台将普通话作为主要频道的基本播音用语,理由是创造亚运会软环境,并利于广州电视上卫星,从而更好地宣传广州、推广广州。
在广州许多本土人士看来,改普意为打压粤语方言、挑衅粤人文化底线。政协建议因此遭到绝大多数市民的反对,全民大讨论由是而起。
此事发生在广州,所以是一个地方性事件。与垃圾焚烧厂建址等地方事件相比,此事在广州以外几乎没有引起舆论反响。这种舆论“冷漠”可以理解,因为武汉人、上海人不可能使用粤语,却都可能面临垃圾焚烧厂问题。
这场讨论有个口号叫“粤语在,广州在”,坚守捍卫之意溢于言表,亦不无激越悲壮之情。哪怕将其延伸为“粤语在,广东在”,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场国家体系内部的公民运动,与历史上曾有过的“保文保种”话语完全是两码事,也与所谓国家统一问题根本毫不相干。
倘有起码的理性和清醒,就该明白,粤语不会亡,吴侬软语不会亡,湘言、赣言、鄂言都不会亡,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历史上,除了那些异族、异国入侵和殖民的时刻,语言问题从来都不是什么紧要攸关的事情。
因此,人们不免发问,广州人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推广普通话是国策,迄今已逾50年;在各类机构,将普通话作为基本用语,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独独粤人坐不住了,要掀起这么大的波浪?问题恰恰在这里。
推广普通话当然是国策,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国家统一性意志的表达,除了个别地区,说普通话、写简体字在全国都不允许有例外。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容易无条件地接受统一意志,认可统一意志天然地具有道德合法性与历史正当性。
比如说,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就是一种统一性的国家意志。我们的课本里只讲它的好处和历史必然性,那么时人有没有怀疑、有没有不同声音、有没有意志正当性的充分讨论与证明?是此类古文献散失无存了,还是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我不否认普通话的实际效用,无国语、方言林立,实不利于国民的交流。然而,效用并不能为统一意志的正当性提供担保。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哪一种统一意志不罗列效用,作出幸福的承诺。即便如此,在我看来,任何统一意志,不论它以国家名义还是以别的名义,其正当性都不是不言自明、不容辩驳的。对统一意志的持续不断的怀疑、反驳与抗争反而是正当的,理当容许与宽容,这亦是民主开放社会的重要标志。
国家意志的推行也好,政协提案建议也好,最终都有赖于政府权力。我相信,粤人舆论反弹,主要不是针对提案人,也不是要限制政协委员的建议表达权,而是对有能力将提案变成决策的政府权力的担心,担心权力不与民商量、一意孤行,于是民间便借提案本身主动设置公共议题,开启公共讨论空间,将习惯于封闭运作的权力拉回到谈判桌前。
有些公共事务,从动议到决策再到施行,不予民闻,民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结果。什么事情可以公开讨论,什么事情不能公开讨论,民众没有决定权。像方言这类并非“兹事体大”的事情,公众媒体可以连续发表甚至是激烈的看法,倘若换作别事,人们又往往见到外地可以言说、本地万马齐喑的奇怪场面。
在我看来,这是普、粤之争这一地方性事件的另一层普遍意义之所在。
□ 刘敏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