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析新《红楼梦》艺术得失 80后90后“拍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析新《红楼梦》艺术得失 80后90后“拍砖”

2010年07月14日 15:51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80后90后“拍砖”新版《红楼梦》

  专家和导演剖析50集电视剧在还原文学巨著上的艺术得失

  从指出到指责,从叫喊到叫骂。伴随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时的超高收视率,是网络上一片争议、责难的超高人气。对黛肥钗瘦的演员外形不认同,铜钱头、贴片妆的人物造型有非议,台词、旁白、音乐乃至最重要的剧情等等,各方争论的焦点几乎涵盖了电视剧的全部。80后、90后用《红雷梦》《青楼梦》之类无厘头的改名来表达自己对新版《红楼梦》的失望和愤怒。

  新版《红楼梦》主创团队、有《红楼梦》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以及以80后、90后为主的网民,这三方分别通过自己的话语渠道验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宝黛钗”的道理之外,他们的争论又共同指向了一个目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寻求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文学作品的大众审美取向的基准线。

  在这一次关乎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争论中,80后、90后的声音无论对错,都被认真倾听,他们不再被主流意见视为少不更事的群体。

  面对简单、极端的批评不能心平

  以知天命的年纪干了件很不安于天命的事。

  50集的新版《红楼梦》昨天终于在东方电影频道播完了。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网民乃至媒体的争议、辩解之后,李少红感觉这一段日子要不停地面对媒体,想着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去讲话,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拍戏。

  如果没有当年的走马换将、临危受命,李少红如今应该是远离风暴中心的旁观者,可以随心地叫好或批评。换种身份,风轻云淡的做派自然就在话语间显露,就像杨澜对记者所说:“最近工作忙,没有好好看过新版《红楼梦》,但作为李少红的好朋友,我肯定支持她,相信她的艺术功力。”相形之下,李少红在近一月里不停地接受全国媒体的采访、上节目,偶尔口无遮拦几句,就会被冠上“怒斥”的帽子,引来嘘声一片。

  “将来若有机会,还让你拍《红楼梦》,这活接吗?”电话那头的李少红沉默良久。对于这个提问,断然拒绝,似有一朝蛇咬、十年怕绳的露怯;立马应承,又豪勇得近乎无知者的无畏;沉默,更多代表着思考和面对《红楼梦》所抱有的敬畏之心。

  压力之下,毫无惧色。那是手表的广告词,即便内心再强悍的人,面临如此的“言论围剿”,压力也是巨大的,更何况,李少红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个强悍的女人。不过,李少红坚持认为,电视剧中很多对原著独具匠心的理解,是被误读或那些言论者根本就不想读而急着发言抢眼球。

  论及被80后、90后诟病最厉害的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形象,李少红说:“黛玉和宝钗是内心不妥协和妥协的两个代表,她们的生活态度并无高下、对错之分,这其实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对这两个人物塑造时的总纲。”

  李少红认为,简单、极端的批评意见并不能有助于艺术的提高,同时也不能让她心平气和。

  翻拍者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

  《红楼梦》和其他经典名著每一次被搬上荧屏的经历,对主创团队而言都是一次风险巨大的行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表示:“只要一说翻拍《红楼梦》,就会有几百万人来指点你,这个要这么拍,那个要那么拍,李少红其实很不容易。”马瑞芳表示,翻拍者在推广、普及经典名著上是功臣,“我一直认为王扶林、李少红他们才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逊说:“现在有一种现象叫经典代读,越来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转而从根据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了解原著。新版《红楼梦》在推广原著上的作用肯定是积极的。”孙逊建议观众们若想更好地欣赏电视剧,可以拿本原著对照着看,他自己在看新版《红楼梦》时就是这样做的。

  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也是翻拍名著的力挺者,他说:“我主张不断翻拍经典著作,因为每次翻拍都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

  被戏称为“红粉”乃至“红托”的80后、90后观众群体的出现,以及和他们在网上互相“拍砖”、打嘴仗的同龄人,以双方辩论的文字来看,通读过原著的占了大多数。这本身,已经成了新版《红楼梦》推广、普及原著的例证。

  对《红楼梦》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随着电视剧昨天的首轮播出完毕,我们试着在情绪宣泄之后,在相对平和的语境和心情下,不再纠缠于一些被人反复争论的细节,来倾听各方的声音,来审视新版《红楼梦》在还原文学巨著上的艺术得失。

  关于新版《红楼梦》是否忠实原著的问题,一直存在很激烈的争论,甚至有人指责李少红没有心存敬畏地拍片。对于这种口水仗般的指责,李少红感觉很委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冉冉认为,新版《红楼梦》因为体量变大,所以在细节上打磨很精致,力求忠于原著的意图还是表现得很鲜明。“但是,细节真实更衬托出整体的荒诞。李少红试图还原经典的路走偏了。”

  针对新版《红楼梦》中宝黛钗爱情戏份的处理,以及被网友恶搞为《青楼梦》等行为,王冉冉表示,这是李少红对曹雪芹笔下《红楼梦》所表达的“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这个情并不仅仅局限在爱情上。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情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情文化的教化,冯梦龙将之称为情教。缺乏了曹雪芹笔下蕴涵的人文高度,在处理情文化时,电视手段本该充分发挥深入浅出的特长来展示通俗化,但是却被简单处理得庸俗化甚至鄙俗化。”

  王冉冉讲到自己的一个学生曾在家读《红楼梦》时,被其父亲撕书。因为学生的父亲认为,贾宝玉是个问题少年,早恋、厌学,看《红楼梦》会让孩子学坏。“这种观点在大众中是普遍、长期存在的。87版《红楼梦》几乎是回避的态度,而新版《红楼梦》试图去讲清楚,但是从编剧到导演对此的理解都达不到一定的人文高度,同时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那么即便有心要忠于原著,也只能做到形似而非神似。”

  镜头处理平和含蓄,有贵族气质

  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画面镜头,基本评论为“《红楼梦》亦真亦幻,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导演李少红在这方面显然没少下功夫,色调梦幻,镜头虚实交替,很有梦幻的感觉”。但很多意见认为,画面阴森恐怖,搞得像《聊斋》或《猛鬼街》。而关于音乐,最多的负面声音是“鬼气森森”,而李少红认为颇具神来之笔的昆剧元素,也被习惯了电子舞曲、街头音乐的年轻人视为“硬装榫头”。但记者也听到一些力挺的声音,他们认为画面很唯美,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仔细分析,这些力挺的80后、90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欧洲电影的情结,其中不少人还有欧洲的留学或工作经历。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让记忆稍稍延伸,两年多前,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也是电视剧的总制片人韩三平对媒体说,新版《红楼梦》要打到法国,打到欧洲去。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系的倪亦斌博士前不久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对译坛泰斗杨宪益先生和妻子戴乃迭女士合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进行了勘误。2009年3月,倪亦斌所著的关于《红楼梦》第五回提及的《燃藜图》考证文章在《紫禁城》月刊发表。

  中西结合的学术背景,令倪亦斌看待新版《红楼梦》时,视角相当独特。他说:“从画面印象的角度来谈,87版《红楼梦》像京剧,色彩浓烈,气氛热闹。这很符合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仅仅是如此吗?”倪亦斌认为,新版《红楼梦》镜头处理得很平和、含蓄,具有贵族气质。“李少红在此剧中对镜头感的把握很接近Merchant&Ivory电影公司的风格,这家公司拍了一系列19世纪欧洲乡村题材的电影,其中很有名的一部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新版《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印象,但更符合欧洲主流审美情趣的标准,从市场推广的角度而言,肯定会比87版具有影响力。”

  关于音乐,有叫好者在网上写道,“一听就有种将耳朵叫醒的兴奋”“是中西合璧的精灵产物”。倪亦斌说:“这应该是典型的朱尔·马斯奈(Jules Massenet)的音乐风格。”法国作曲家朱尔·马斯奈出生于1842年,音乐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旋律有“撩拨人心”的作用。

  关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投资方而言可能更多着眼于利益的获取。但若新版《红楼梦》真能因此而在欧洲主流市场传播,那么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李少红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功力可能会在世界的另一端也获得认可和共鸣。

  记者 罗震光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