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首轮播映结束引发红学界热议
名著改编,如何富有新意
因为“忠实”还原了120回通行本中“兰桂齐芳”的内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的结尾被许多观众称为“把悲剧变成喜剧”。与此同时,随着该剧在四川、上海等多家地方电视台完成首轮播映,“新红”剧组也完成了悲喜两重天的转换:从最初因为恶评如潮而收视率高开低走,到收官时收视率重新攀上高点。来自东方电影频道的数据显示,该剧结尾部分的收视率达到了4.5%,比开播时还高出1.5个百分点。此外有消息称,因为话题不断,该剧二轮播映和海外市场的版权销售形势喜人,至今已赚了近亿元。
不过,收视高企并不能制止观众对其的争议。而且,随着该剧首轮播映的结束,国内红学界也加入到了对其成败得失的讨论中来。其实,大观园终将荒芜,电视剧终将落幕,而我们之所以还如此热衷,是因为在这个把名著当鱼肉的时代,如何在荧屏上对原著进行富有新意的阐释实在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难题。
对120回本的“忠实”是否可取?
观众对“新红”结尾的异议,主要在于其把87版《红楼梦》的悲剧变成了喜剧。不过,很多观众也许不知道,87版的《红楼梦》结尾也并非原著,而是主创人员在吸纳红学研究探佚成果后重新编撰而成的。相比之下,“新红”则是完全“忠实”于现在通行的120回本。红学界对该剧的关注主要就集中在“这种忠实”是否可取上。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曾扬华表示说,按照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就是一出悲剧,但无名氏续写的后40回却对宝黛等主要人物的形象作了很多扭曲,违背了曹雪芹的思想。“新红”对这一部分全盘照抄,完全没有体现出对原著在理解上的与时俱进。曾扬华甚至极致地认为,按照目前的红学研究水平,根本不具备拍《红楼梦》的条件,因为连很多红学家都没有看懂原著。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却认为,“新红”的改编思路也有可取之处。数百年来,在群众中实际流行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就是120回本《红楼梦》。因此面向大众的影视改编无需像红学研究一样探讨前80回和后40回的思想艺术差异。至于“新红”中广受诟病的对白、独白和旁白,在孙逊看来,也使其对原著的忠实程度较之87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影视作品往往作为“经典代读”的今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过,孙逊也提出,《红楼梦》中最难弄清的就是人物关系,不要说像“厨房风波”中那些比较底层的媳妇和小丫头,就是大观园众姐妹,以及宝玉和众姐妹的大丫头,也不是每个人都弄得清谁是谁的。正因为如此,87版《红楼梦》播出时还有媒体刊出了整版的红楼人物谱。而“新红”既然不厌其烦地把原著中那么多文字搬上字幕,“何不在每个重要人物出场时,用字幕交代一下人物姓名和身份呢?”
剧中人怎样才算“成熟”?
业内人士指出,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需要顺应影视规律来进行变通,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和长处,从而使电视艺术更好地表达原著的精神主旨。反观“新红”在人物、造型和画面等方面的艺术呈现,之所以饱受争议,就是因为在影视和文本的衔接上发生了错位。
早在“新红”播映之初,不少观众就对剧中人物年龄偏小提出质疑。不过,有红学家指出,相比于越剧《红楼梦》和87版《红楼梦》,“新红”其实更符合原著对人物年龄的描述。只不过人们在看小说时,因为有文字这道屏障,所以往往会忘掉人物的年龄,只关注他们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但影视作品就不同了,当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直接呈现在荧幕上时,必然会颠覆观众对于成熟的理解,使人产生疑惑:这样小的年龄能懂得男女间的那些情事吗?至于引起一片哗然的黛玉之死,虽然可以在原著中找到“刚(给黛玉)擦(洗)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但当这样的场景被原样搬上荧幕时,就会因为太过直白而彻底破坏人们对于潇湘馆中那一幕的所有想象。
“新红”中的“铜钱头”也被红学家视为一种不适合影视特点的艺术追求。李少红曾经说过,她在执导该剧时有意追求昆曲的一种美学意趣,同时贵族小姐和太太们的妆扮理应和一般人有区别,所以选择了这种造型。但孙逊指出,按照原著的描写,贵族小姐的服饰妆扮其实是非常家常化的,如薛宝钗,小说多次写到她平时“穿着家常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那种从妆扮上就要区分人物身份的做法,其实是戏曲的程式化套路,对影视作品并不可取。
因为与作品风格脱离而显得突兀的还有特效的运用。李少红的所有作品,都在镜头语言上独树一帜,“新红”也不例外,比如剧中人物经常会突然加速前进,或加速打转,或许本意是起到加快节奏的作用,但却让人感觉别扭。究其原因,孙逊分析说,这类特效手段用在《聊斋志异》、《西游记》这些超现实作品和人物身上也许是非常妥帖的,但《红楼梦》是高度写实的作品,实在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呈现。
本报记者 邵岭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