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继承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的事众所周知,可后来又有迷踪艺和练手拳的说法,这就出现混乱使人茫然了。
此次去印尼采访下南洋的霍元甲后代,见到了家住万隆的霍东阁之女霍月华,不想竟有意外收获。霍月华拿出三册纸张早已泛黄的霍东阁手迹,上面居然是用毛笔书写的72式练手拳拳谱,且画有134幅招式图像。这真是特大惊喜,出人意料。我们如获至宝,翻阅后才明白迷踪艺与练手拳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说惊喜,先说茫然,迷踪拳、迷踪艺、练手拳,这三种拳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原来,霍元甲继承的本来就是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那是小南河霍氏先祖霍利通从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带过来的技艺。霍元甲长大成人后,到天津怀庆药栈做事。其间,他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欺辱中国的残暴行径,深感中国太贫太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他除自觉脸上无光外,还充满一腔义愤,不愿意忍气吞声,甘受外国人的欺凌。他身怀绝技,却无可奈何,毕竟一人之力无法做大事。从那时起,他就想把家传绝技派上用场。之后,他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大胆改革,先是打破霍氏绝技不传外姓人的祖训,开始收外姓人为徒,第一个徒弟便是刘振声。然后,他又将迷踪拳的很多招式动作进行改造创新,使其更具实战作用,用在拒敌上能防卫,用在战场上能取胜。这两方面的大胆改革都是在天津怀庆药栈进行的。他的父亲霍恩第知道后并没埋怨他,而是支持他。霍恩第也明白,儿子元甲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打破门派观念说明他胸怀大志了。
迷踪艺之称最早见诸文字是民国初年的《静海县志》。《静海县志》中说:霍元甲,字俊卿,世居静海县小南河村。父恩第,以保镖为业。元甲承家学,通迷踪艺,挟其技,往来津沪间……
新加坡精武体育会会刊中提到:霍氏练手拳为霍家迷踪艺之一种,经霍家流传七代,至霍元甲先生,始打破传媳不传女之例。其哲嗣东阁先生更将其秘谱公之同好。南传者为王玉琴先生、卢炜昌先生。
民初有一位学者名叫向慨然,与霍元甲的好友农劲荪有深交,因此知道霍元甲的很多事迹。向先生后来撰文说,霍家迷踪艺最大的特点是:与他人较,常令对手难寻踪迹……后来,媒体文字提及"迷踪艺"的就更多了。
1984年10月的上海精武会会刊撰文说:霍氏练手拳又称迷踪艺。此拳没有花门,重攻防技术,套路结构上既吸取各家之长,又突出其本身特点。此拳内容丰富多彩,手型有拳、掌、勾、爪,步行有弓、马、虚、扑、偷。其手法融鹰爪、螳螂、八卦、太极、长拳、潭腿、短拳、形意、佛家各门精华于一炉。迷踪艺注重手脚并重,严密圆活,在劲力上颇有讲究,"刚劲"刚而不僵,"柔劲"则柔而不软。有局部运动,亦有全身合力。此拳具有实用价值和锻炼价值,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提高自卫能力。
可见,霍氏七代家传绝技迷踪拳传到霍元甲时,由霍元甲创新后改为迷踪艺。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将迷踪艺带进了精武会。霍元甲逝世后,其弟霍元卿、次子霍东阁和其徒刘振声将迷踪艺传授给精武会教员,让此拳在精武会得以发扬光大。
后来将迷踪艺易名"练手拳",是精武会为方便集体教授而为。
上海精武体育会之所以与各种传统武馆不同,是因为该会注重普及武术和体育,并且为让全民都能强身健体而采取了科学的训练办法。霍东阁在接受南洋《泗滨报》记者采访时说:本会吸纳全国武术之精华,融医学家、体育家智慧于一炉,所以本会拳法既助个人身体之发达,且不失中国拳术之奥妙。本会教授多取团体训练,以便学校推广。现经本国教育部通令,学校已列为必修之功课。
迷踪艺易名练手拳,就是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的。为了适合团体训练,为了便于向学校推广,使全民尽快都得到健身的好处,霍东阁和其他人做了这件事。不光是将迷踪艺易名为练手拳,而且把迷踪艺拳谱改写为基本上都是7个字的朗朗上口的歌诀。这样,练手拳拳谱以72式的形式问世了,的确达到了易念、易记、易于团体训练时动作整齐化一的效果。
从此,迷踪艺便以"霍氏练手拳"之名在精武会推广,并传到海外。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