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浙版《西游记》和高希希的新《三国》之后,在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播出前,中国观众对其的期待应该是多元化的,或抱着很高的期望期待它华丽上演;或已被此前的经典翻拍剧倒了胃口,对其不抱希望;或已修炼成“看客”,决定用旁观者的心态冷漠对之。但从新版《红楼梦》播出后掀起的新一轮舆论热潮可以看出,观众还是坐不住了,仿佛必须要说点什么才行。此次对新版《红楼梦》的大讨论,迫使人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终极问题:是如今的观众太挑剔,导演怎么拍都不能使其满意,还是导演们太不顾观众感受,按主观意愿,固执己见重塑了一个又一个离观众甚远的经典?
一个导演的美梦和噩梦
几天前,李少红通过电子邮件接受了《成都商报》的采访,用3天时间回复了该报记者的问题,并对记者汇总的观众对该剧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首次正面回应质疑。之所以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接受采访,李少红解释,以这种方式作答更能代表她的原意,并声明其他途径的专访和回应质疑的稿件均为断章取义,凭空杜撰。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导演的无奈、焦灼和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任何一部有争议的影视剧,特别是如《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改编剧,其播出以后掀起的舆论风暴,最后通常演变成一场导演和观众之间的“战争”。大致过程为,影视剧播出后,观众提出质疑并批判,然后导演站出来回应质疑,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原则,然而这种解释在激动的观众看来,不过是自圆其说,是过于自我的表达,甚至是自恋的表现。通常这个时候,媒体的报道也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结果往往是,导演在舆论漩涡中精疲力尽,偶尔一激动便容易情绪失控,说出得罪观众的话来,于是又再次被观众抓住把柄,成为他们可以继续批判的有力证据。
那么,李少红本来想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红楼梦》?在对《成都商报》的回复中,她说希望拍出的《红楼梦》是“既通俗又要有艺术独创的,要符合原著的精髓、韵味和古典、儒雅、婉约的风格,又要自然地融入现代的时尚感和审美情趣。”她表示《红楼梦》大部分艺术处理达到了之前的预期,对这部戏她问心无愧。而对于观众提出的场景阴森、背景音乐诡异问题,她解释的“《红楼梦》中描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怎么看都有些单薄,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否让观众满意。
已经在非议声中走过了3年的李少红,在播出之前一定已预料到新版《红楼梦》将会引发新一轮的大讨论,但她或许没想到观众“拍砖”会拍得这么狠,从演员、造型到音乐、旁白,甚至一个漱口的动作,观众已挑剔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作为导演,李少红在内心深处一定是希望得到观众认可和赞扬的,但事实却超出了她的想象,甚至更加糟糕。
其实李少红是可以获得一些欣慰的,毕竟有懂她的观众,即便这懂不等同于完全认可。豆瓣网上的一位看了新版《红楼梦》的网友说:“看过她导的《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以后,当听说她接手拍《红楼梦》时,我已经对她能拍成什么格调的心里有底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林黛玉
其实每一次关于某部影视剧的大讨论和大批判,都可以看做是观众的一场集体发泄。而新版《红楼梦》更是为很多熟读《红楼梦》、热爱《红楼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堂而皇之地宣泄的途径。估计很多观众都会在电视机或电脑前,看着女演员的“铜钱妆”,带着愤怒和幽怨背诵着曹雪芹在原著中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为什么会群情激愤?因为观众心目中的《红楼梦》和林黛玉不是这样的,导演强加给他们的这个,他们无法接受。
气愤之余,拿87版《红楼梦》和新版比较,似乎更能为新版的不堪寻找证据,也几乎成为观众评价新版时的本能反应。“有旧时代那一股浓浓的气息,天空的颜色、瓦片门帘的色泽,甚至小丫鬟倒水扫地的声音,都让人感觉格外亲切。那是远在21世纪的我们也能理解的生活的质朴。没有音响的回音,没有浓烈到暗沉的色彩,这才是那个年代故事的背景色彩。”在豆瓣网上,有网友用如此精炼的语言描绘出87版的意境,以此表达对老版及原著的认可和敬畏。
如今观众发表言论最集中的地方不外乎是各种论坛和贴吧。在这类低门槛的平台上,言论自由和网民的智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于是产生了不少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精彩语句,比如“究竟要多恨曹雪芹,才能拍出这样的《红楼梦》”,“究竟要多恨《红楼梦》,才会找来这样的演员”。而在百度贴吧的“红楼梦吧”里,由于新版的播出,该吧最近异常热闹,有网友已无法忍受因观点不同而吵得沸沸扬扬的网友们,虽然吧主已将标题为“淡定心境”的建议帖置顶,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
笔者试图在这样的网络平台上寻找一些冷静或肯定的声音,发现虽然不多但毕竟还有。有网友这样概括李少红的风格:“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飘渺;把单纯的情感,弄得很挣扎;把实打实的过日子,弄得像多年之后的回忆场景。”喜欢新版的一位观众说:“新版令人耳目一新。喜欢这种通过演员间的眉目细节和侯门似海的场景渲染,来构造暗涌流动的表现手法,而且保持了李少红作品一贯的神秘和优雅。”
如果87版《红楼梦》放到今天播出,会不会如新版《红楼梦》以及其他经典改编剧一样饱受诟病?对这一假设问题的思考,或许会让观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新版,并由此多一些冷静和宽容。
晏 戈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