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海音的京城足迹:西长安街那张办公桌成红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找林海音的京城足迹:西长安街那张办公桌成红娘(2)

2010年07月07日 12: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林海音的新文学之路

  -宣武门外大街的春明女中,是林海音走上文学路的起点

  林海音的中学是在福州人开办的私立春明女中就读的。春明女中位于城南,这所中学附近,主要是演艺人员聚居的地方,因此很多京剧、话剧、电影界人士的子女,都在这所学校就读。如著名老生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余慧文、余慧清就与林海音是同班同学,后来成为著名演员的白杨比林海音低一年级,名伶言慧珠比林海音要低几个年级。后来余家姐妹还成了林海音的好朋友。林海音选择进入春明女中学习,除了住在南城方便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春明女中特别优待福建学生,一般学生的学费要25元,福建学生只要缴18元。

  在林海音上初中时,正是新文学发展的高峰,林海音被新文学迷住了,她经常到北新书局和现代书局看书、买书,还为自己订了一本《现代》杂志,此时的林海音已经成为了一个新文艺的爱好者。林海音的同学吴金玉回忆:刚上春明女中时,林海音给人的感觉是不爱说话,静静的,也许是因为她刚失去父亲。那时林海音就很喜欢文艺了,有一次上课,只见她一个人把头压得低低的,默默地掉泪,原来她在看《红楼梦》。那时候女孩子是不准看《红楼梦》、《西厢记》之类小说的,怕学坏了。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找到春明女中的有关情况。现在春明女中所在地已经成为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校址。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在宣武门外大街的西侧,这里离菜市口很近。我试着从南柳巷走到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步行大约要20分钟左右。我找到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看到学校里一片瓦砾,细一打听才知道学校早已搬离。

  -在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林海音找到了未来事业

  林海音从春明女中毕业后,便进入翊教女中读书,才开学,就听说北平《世界日报》的社长成舍我先生创办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专门培养新闻编采人员,学员不用交学费,可以边上课,边在报馆实习,毕业后还有机会进入报馆工作。林海音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再加上自己对写作有兴趣,就自作主张报考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4年到1936年,林海音在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学习,在成舍我先生严厉的教导之下,林海音在新闻采访中成长起来。林海音因写作成绩好,念完一年级就分派到报馆实习。

  -初入职场之处,西长安街上最气派的《世界日报》小楼

  林海音从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毕业,1937年,正式进入《世界日报》工作,采访文教及妇女新闻。记者生涯使林海音每天都能结识新的人和洞悉别人的人生。林海音自己说:“像坐在行走中的火车窗口望风景,都从眼前过去了。虽说是过眼烟云,但是那一时的影像,却也能够深印在脑子里,只要碰上有什么联想,也会掀开那存在的一页呢!”这段记者生涯为林海音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年《世界日报》是北平的大报,它的社址在西长安街路北,那是一座灰色水泥的三层楼房,虽然以现在的审美视角看,土气的不行,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可以说是相当气派的建筑。

  我站在西长安街路北,猜测着《世界日报》旧址会在哪里。现在的西长安街经过解放后的历次改变,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了。我在思索间,忽然想起,《世界日报》社东面,咫尺之遥,就是著名的双塔寺。双塔寺被拆除后,原址建起了“电报大楼”,有了这条线索,我的猜测范围也缩小了。我想也许电报大楼西侧的图书大厦,或是再往东一点的位置就是《世界日报》的旧址吧。

  -办公室那张办公桌成了林海音与夏承楹的红娘

  林海音在西长安街的《世界日报》,收获的不仅是事业,还有爱情。《世界日报》的编辑部摆着一长排桌子,那时上晚班和上白班的编辑共用一张办公桌。林海音和当时主编《学生生活》版的夏承楹,共用一张办公桌,共有一个抽屉,就是这张桌子成了他俩的红娘。夏承楹做编辑,上白天班,下午发完稿就下班;林海音白天在外头跑新闻,晚上回报社写稿,两人各持有一副办公桌中间抽屉的钥匙。夏承楹对林海音的第一个印象是:“她很好看,人也很随和。”后来夏承楹发现,原来他与林海音都住在南城,还是师大附小的校友,两人兴趣相投,志同道合,感情自然好起来。有时夏承楹下了班,会在办公桌抽屉里留点零食、水果给上晚班的林海音,或是留张字条订明天的约会。周末,林海音与夏承楹常常去真光电影院看电影,然后到电影院对面哈尔滨人开的华宫西餐厅共进晚餐。北海溜冰场、电影院、小饭馆处处留下林海音和夏承楹的身影。多年后林海音回忆说:“我们就是两个人玩在一起,他写,我也写,志同道合嘛!”

  夏承楹比林海音大8岁,他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准和家庭环境,都比林海音好一些。他对林海音自小失去父亲,却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然后自立,认真工作,赚钱养家,心里很是尊敬;而林海音对夏承楹的学问,和他的人品也十分佩服,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

  林海音和夏承楹在北京的婚姻生活

  -东单三条协和礼堂——有情人终成眷属

  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东单三条的协和医院礼堂举行了新式婚礼,他们的婚礼是当时北平文化界的盛事。夏家老太爷、老太太对这门婚事非常满意。嫁入夏家的林海音,进入到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但是她很善于处理家庭关系,她和蔼、关心别人、对人热情,也平等对待仆人,赢得了夏家上上下下的满意。

  -永光寺街1号夏家老宅,那座小楼是林海音甜蜜的爱巢

  在永光寺街1号是林海音公公夏仁虎自宦海退隐后,自己设计的一所宅院。永光寺街1号离南柳巷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的路程,所以林海音还是经常回娘家,跟家里人在一起。

  永光寺街1号是一座大小有8个院子的四合院,正院的东面是3间坐北朝南的小楼。林海音和夏承楹结婚后就住在这座小楼。我去寻找夏家老宅时,发现永光寺街1965年并入前青厂胡同,夏家老宅随着前青厂胡同的拆迁,早已被拆除了。

  嫁入夏家不久,林海音就到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图书编目工作。在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林海音看到一套叫《海潮音》的书籍,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就用了其中的“海音”二字做笔名,开始写点不同于过去的采访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林海音和夏承楹搬到南长街28号开始了独立生活

  林海音在夏家大家庭生活了6年多。抗战结束后,林海音夫妇便搬到南长街28号开始了独立生活。南长街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东面是中山公园,北面是北海,向西去是中南海。林海音和夏承楹的新家是一所小三合院,南边是夏承楹的书房,北边是卧房,西边是厨房。林海音在房间里布置了缎面沙发、硬木矮几、仿古花纹的窗帘,脚下铺着地毯,他们的新家舒适宜人。新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槐树,到了夏天正是个天然的天棚,覆盖全院,就在这小院中,林海音在树影婆娑的碧纱窗前伏案疾书。周末,林海音夫妇常带孩子去中山公园玩耍。

  抗战胜利后,各家报纸纷纷复刊。夏承楹又回到报社工作,主编《华北日报》和《北平日报》副刊,并在《北平日报》上用“何凡”作笔名撰写《玻璃垫上》专栏。林海音也常常在报上写稿,她又回到《世界日报》上班,担任编辑,不再跑新闻了。

  1948年,林海音台湾的亲戚都希望她们全家回到家乡,于是林海音和夏承楹决定,带着林海音的妈妈、弟弟妹妹,和自己的3个孩子回到台湾。林海音在南苑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准备从上海到台湾。离别的飞机在北平城绕了一个圈子,林海音最后瞥了一眼这座古城,她看到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屋顶,她感觉“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我忆起一位诗人曾经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北平的面孔此时已经深深刻入林海音的记忆里。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