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中山陵申报"双遗"卡壳 管理局:哪来的消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曝中山陵申报"双遗"卡壳 管理局:哪来的消息?

2010年07月07日 04:54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昨天网上有消息称,嵩山历史建筑群被确定为今年中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这就意味着南京中山陵与世界“双遗”失之交臂。消息还透露,今年中山陵拟建约1.5万亩自然保护区,为四方城和大金门“加顶”,采取多种措施“升级”。

  那么,中山陵申报世界“双遗”是否真的卡壳了,申报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昨天独家采访了中山陵园管理局巡视员余金保,没想到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一番说法。

  中山陵园管理局 驳斥 “卡壳说”

  -申报世界“双遗”文本还没递交

  对于中山陵申报世界“双遗”卡壳一事,余金保感到不解。“怎么会有这事呢?那里来的消息?我们根本就没有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遗报告,这个消息不准啊!”余金保说。

  余金保解释,中山陵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前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项目本身已经通过省市政府批准。年初,中山陵已经进入国家住建部的《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这标志着中山陵风景区获得了申报世界“双遗”的第一张“入场券”,迈出了“申双遗”的重要一步,也就是说,中山陵风景区国内初审通过了,接下来就需要撰写文本等工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遗”文本,然后再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实地考证。不过,申请“双遗”文本和国内申请文本要求不同,需要中英文对比,目前文本还没有撰写好,哪来的申报世界“双遗”卡壳?

  -年底完成“双遗”文本撰写

  早在6月12日,2010明孝陵文化节上,记者在采访余金保时他就明确表示,每年国家住建部上报世界遗产中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分别只有一个。因为中山陵申报文本还没撰写完毕,根本就无法申报世界“双遗”。

  对于中山陵申报世界“双遗”下一步如何打算,余金保表示,近期他们将就申报世界“双遗”一事向南京市政府做专门汇报。届时,南京市政府听取汇报后将组建市一级申报世界“双遗”领导小组,进行申报世界“双遗”工作。预计在本月底下月初,南京将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就申报世界“双遗”开个专家咨询会,主要按照申报世界“双遗”十条标准对中山陵各类资源重新梳理、分析,形成专家意见。国庆前,他们将再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咨询。在两次专家咨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申报世界“双遗”文本,争取在年底前完成文本撰写工作。同时邀请国家文物局进行帮助,将申报文本送于世界申报“双遗”委员会,争取明年申遗成功。

  -自然景观是“申遗”软肋

  记者了解到,中山陵“双遗”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山陵风景区。余金保说,申遗的范围共有31平方公里,包括了明孝陵、紫金山等地域。

  对于中山陵申报世界“双遗”,余金保说,中山陵风景区申报世界“双遗”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中山陵风景区蕴藏着众多文化遗产,有文物古迹200多处,远至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墓,六朝时期的祭坛,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以及一大批功臣陪葬墓和嫔妃墓。这些文物古迹和古建筑,蕴含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这个优势很明显。

  但另一方面,自然景观成为中山陵申报“双遗”的“软肋”。余金保说,“中山陵风景区森林面积达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拥有10大水系、15处湖泊、600多种古树名木,但中山陵没有特别高的山峰,最高的山峰海拔也就448.9米,比起名山大川,奇峰怪石有很大的差别。除了这些之外,中山陵的地质、地貌、山体是很有独色的。”王宏斌 孔小平

  -相关链接

  中国目前有四处

  世界“双遗”

  所谓“双遗”,是指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目前,我们国家一共有四处世界“双遗”。

  1、泰山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泰山雄伟奇峻,群峰起伏,主峰突起,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宗教发祥久远。

  2、黄山

  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中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作为中华文化名山,更是源远流长。

  3、峨眉山-乐山大佛

  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自然景观雄秀神奇,佛教文化千年不衰。乐山大佛通高71米,为世界最高弥勒石刻大佛。

  4、武夷山

  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四个保护区构成该遗产主体。(王宏斌 孔小平)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