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的坎坷人生使曹雪芹的社会阅历极其丰富,观察历史与人生的眼光宽广而深远
《红楼梦》讲述的虽然是以一个家族的生活为中心的故事,但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宽广的,作者站在他所在时代的顶峰,审察社会的运行规律,体味各色人生的酸甜苦辣。所以,《红楼梦》给予我们的决不仅仅是故事带来的美感,而是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历史、对社会与家庭的盛衰变化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深度的思考。
尽管书中没有多少内容涉及历史,但是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度。作者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他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的夫人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幼时同学,年轻时担任过御前侍卫,与康熙的关系,可以说,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曹家作为显赫的官宦家庭,与大清朝的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于其中的人,只要不是纨绔子弟,都会受到熏染,比起生活在平民百姓家的人,其历史与社会意识要强烈得多,目光要深远得多,胸襟也会开阔得多。
曹家和一般的官宦人家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书香很浓。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为人风雅,与一批举世公认的文学俊彦都有交往。他本人通诗词,晓音律,著名的《全唐诗》与《佩文韵府》就是他主编的。曹家藏有一万多卷书籍,除了一般的经史子集,还有大量的笔记、野史、戏曲与小说等。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间万象,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精。应该说,其父祖提供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对他写作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曹雪芹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一直处于上流社会,他也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康熙死后,曹家的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激烈宫廷斗争才获得皇位的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父亲的内外亲信进行严酷的清洗。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以解送织物进京时“苛索繁费,苦累驿站”、“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等罪名被革职,家产也被抄没,全家被迫迁回北京。最初,曹家还被允许留下些房产田地,生活尚能维持。然而,在乾隆初年,曹家又发生了一次详情不明的变故,再一次被抄家,遂彻底败落,子弟们沦落到社会的底层。生活的灾难给曹雪芹造成了巨大痛苦,也成就了他伟大的事业。
曹雪芹本人的情况,由于资料限制,我们到现在了解得还很少,只能从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和张宜泉等人留下的不多的诗中以及其他很少的零散记载中得知一二。回京后,曹雪芹曾在一所宗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地位卑下,薪水极少,常常要靠卖字鬻画才能糊口。由于他是一个经历过富贵繁华而又才华横溢的人,尽管穷困潦倒,也不放下自己的尊严;他豪爽旷达,朋友们将他比作常以白眼对待愚俗之人的阮籍。他一生的最后十几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个小山村,生活更加困顿,“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经常“举家食粥酒常赊”。妻室无考,曾续妻,生有一子。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开始写作《红楼梦》,用一个家庭的盛衰故事来警示世人。其创作过程十分艰苦,“批阅十载,增减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就因幼子遭痘殇而积郁成疾,于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癸未除夕,1764年2月1日)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敦诚《挽曹雪芹》诗以“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这样哀切的句子,写出了他最后的凄凉。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写出了中国人的心理、性格,展示了中国人形象的小说。你若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应该看《红楼梦》;你若想认识真正的中国人,也应该看《红楼梦》;你若想了解中国人的智慧与艺术的创造能力,你就更应该看《红楼梦》。伟大的曹雪芹是时代的产儿,没落的家庭与“康乾盛世”以及盛世中的危机给中华民族造就了一个能令万世敬仰的作家。
(上海“东方讲坛”特约供稿,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整理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