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一抓一大把
戴着“专家”、“学者”等头衔的“权威人士”,往往会出现在电视购物广告中,可他们也有可能是假的。
一名热心读者为记者提供了一份名单,列出电视购物广告中几个可疑的“专家”、“学者”:某广告中以糖尿病医学专家身份出镜的“孙仕友”,竟是另一个收藏品广告中的钱币专家“孙云”,而在保健器械广告中,他却变成了“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某能量杯广告中的“中国医促健康饮水协会理事、著名医学家陈伟明”身着黑西装、戴蓝底斜条领带,可同样面容、同样打扮到了另一则药酒广告中,变成了某医院“关新良”教授,而在一则介绍磁石治疗产品广告中,“陈伟明”或“关新良”变成了正在忍受病痛的患者……
有关部门透露,部分电视购物广告中的“专家”、“学者”已被发现为演员扮演;而广告中所谓某知名医院附属“××研究中心”、某政府机构下属“××协会”或“××理事会”也属子虚乌有。可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提出,光靠消费者自身很难发现这些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为“专家”、“学者”推介产品立规矩,在广告审核时就竖起门槛,避免“李鬼”上镜。
泄露信息后患无穷
采访中,还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了一个新问题:通过电视购物购买的产品没有太大问题,可随后接到的推销信息中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王小姐通过电视购物广告订购了一枚戒指后,经常接到“某会员中心”的促销电话。“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入的会,入的是个什么会,每次打电话就是想方设法让我买东西,而且都在晚上10点以后。”为了终止电话骚扰,王小姐最终从“会员中心”订购了一款“奥运版纪念商务手机”。由于先前购买的戒指没有问题,因此她在拿到手机后就支付了钱款,可拆开包装才发现手机存在严重故障,此时却已拨不通“会员中心”的电话。经调查,该“会员中心”与卖戒指的销售企业并无关系,而是在获得王小姐购物信息后对其进行欺诈。
市消保委表示,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电视购物企业没有妥善保管客户信息,甚至故意泄露客户信息。记者在互联网上输入“电视购物客户资料”后,就出现大量贩卖电视购物客户资料的信息,其中包括客户姓名、地址、购买日期、联系电话、购买产品等;有的卖家还将资料分为美容、减肥、收藏、健身、数码等多种。市消保委呼吁,电视购物企业应该严格客户资料管理,有关部门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严惩贩卖个人信息者。记者 任羽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