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创业板话题很热,究其原因,或许其中既有风险投资和一些机构等待多年终于打通了退出通道的激动,也有中小企业对于自身融资可能的憧憬,还有各类中介机构对一个新市场机会出现的期待。不过笔者以为,满怀美好憧憬有利于提振信心,但是对此保持一份清醒和冷静,有助于创业板未来的良性发展和角色定位。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架,决定了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必须有各自的特色和领域。如果创业板进入的门槛太高了,等于是变相的主板或者中小板扩容,市场重叠造成的尴尬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创业板本质上与主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大浪里面沙淘金”特性,最后有众多脱颖而出的优秀“种子”出现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依靠市场里大批量企业快速的淘汰来完成的过程。但如果进入门槛过低,那么就等于忽视了多层次市场里创业板和柜台交易(OTC)市场之间的区别。
由此可见,“高低均难就”将是创业板未来发展中应不断根据形势修正的尴尬之一。
创业板企业以后可以转主板的说法亦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过笔者以为,目前还是至少应限定为五年以内不转为好。这样的好处在于:一是让真正需要融资的企业进来“孵化成长”,而不是给那种急于先占个位置“找跳板”的企业锦上添花上个“预科”保险,若是以后真有“乌鸡变凤凰”潜力的企业长大要转板,一定的成长观察年限,更有利于“选优”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二来也是防止创业板进展不顺利后,避免出现“要政策”集体处理现象。A股主板和中小板的估值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估值差异间需要防止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这是A、B股市场不能简单合并的因素之一,创业板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创业板的估值高低问题更应防患于未然,因为A股主板和中小板估值一直高于其他资本市场是有历史原因的,牵涉因素众多,也具有现实合理性,而目前A股那种动辄几块、几十元的价格影响思维定势若是给创业板的估值造成误导,也将带来后续影响。
要知道,一些在国内所谓的小范围细化行业龙头,在香港创业板目前都是几分钱一股而已。以创业板的高风险本性,如果出现高估值的情况,其风险甚至远超刚上市时48元的中石油,毕竟创业板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可能会彻底“蒸发消失”的。创业板的定位应该是为中小高科技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开辟一个共赢的“风险、收益”长期平台,而不是提供一个让风险投资和创业者不顾一切“疯狂出逃”的高估值通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创业板这样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双高”市场,发行制度、交易制度、监管的“三创新”应成为其新亮点,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和倾斜更应该成为这三个创新的核心来认真加以对待。(李云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