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1月19日电 (记者 孙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最终席卷全球。市场信心降至最低,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全球金融海啸四处蔓延。与之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迎来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寻找“金融之危”中的“改善之机”?有关专家今天下午在此间向记者细说究竟。
今天,权威调查机构在上海发布了《2008年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报告——宏观环境篇》,对中国银行业的宏观经营环境,以及次贷危机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银行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主持制定者、新华财经副总裁陈松兴博士向记者表示:全球经济下行中的宏观经济调整是现阶段影响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因素,但同时也是推动中国银行业加快业务转型及风险管理与效率提升,改善信用水平的一个契机。
该项报告认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入侵实体经济,中国政府着手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在现阶段已对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银行贷款增速开始下降,贷款质量有恶化的趋势,贷款组合中占比较大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质量下滑尤其令人担忧,零售业务也出现放缓的迹象。
不过,中国银行业“危”与“机”并存。陈松兴对此表示:“充足的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使政府更具有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同时,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仍然存在相当的调整空间,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将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这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较为良好的基础。”
报告认为,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政策的实施及银行利差空间的可能压缩,中国银行业有必要寻求差异化定价能力的突破,并逐步拓展中间业务渠道,扩大手续费及佣金等非息收入的比重,提高盈利质量;银行业也应借助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之机,扩大对基建项目和中小企业的融资,实现贷款组合的多元化,增强经营的稳定性和抵御经济周期性变化的能力。此外,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历程较短,在经历了快速成长期之后,现在也有必要更着力提升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能力。
最后,报告还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发生给金融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启示。报告强调,中国监管制度的实施不仅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混业经营问题,由于中国的金融各个分业仍有提升空间,而目前国内监管环境、风控水平及IT技术还不足以支持混业经营,混业经营所带来的系统风险、杠杆操作风险、信息透明度减弱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都不容忽视,其实施不可操之过急。在国际金融结构即将改造之际,中国在监管上的调整意义尤其重大。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