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二日电 题:保险业赔付震灾不及雪灾 保障乏力愈加凸显
中新社记者 翁阳
继今年年初南方暴雪灾害过后,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地震灾害再度将中国保险业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保险业在巨灾面前的保障乏力问题愈加凸显。
综合目前各界分析评测,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甚至大大超过一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的雪灾损失,当然这并未包括数万条因灾逝去的鲜活生命。
令人感到沮丧的是,即使相较雪灾共计五十亿元赔付金额的“杯水车薪”,此次地震最终赔付数字还将远低于包括财险、寿险等在内的三十亿元赔付上限,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依旧相当有限。
据了解,当前中国财险(包括企业和家庭)主要险种承保范围基本不包括因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寿险、个人意外伤害险特别是此次灾害中比较突出的学生平安意外险等险种,其通常理赔金额也不过数千至数万元,加之地震重灾区集中于投保率普遍很低的农村乡镇,更令保险功能无从施展。
从保监会一份最新统计中可将上述问题看得更加清楚。截至二十日,中国保险业支付地震灾区保险赔款超过三千万元(尽管这一数字仍将随着未来理赔工作继续攀升),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近十二万件,被保险房屋倒塌近二十万间,被保险人死亡超过六千人,伤残近七千二百人。
再以近期各方广泛关注的一个现象佐证,如果某套以按揭方式购买的住房在地震中被毁,那么依据地震风险免责规定,房主将得不到任何赔偿。这正是当前财险报案数量与赔付金额相差悬殊的原因所在。而覆盖相对较广的学平险则因其投保额度普遍很低,故单笔理赔也仅在一千至三千元。
在中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特别是雪灾过后关于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社会呼声正不断高涨。
相较世界一些国家发生巨灾后,保险赔款可承担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损失补偿,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可达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尽管中国保险业每每在灾害前皆积极赔付,但可保险赔付金额尚不过损失总额的百分之一。基于国内几近空白的巨灾保险现状,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在今年二月份正式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架构巨灾保险体系。
据知,通过保险形式补偿各种巨灾风险造成的损害,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但要建立一个巨灾保险体系,即使在保险发展颇为成熟的美国,完全由保险公司独立承担巨灾风险赔付也是无法想象的,该体系需要由政府、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资本市场四个层级共同组成。
此间学者及业界人士均认为,汶川地震中再次暴露出的保险保障乏力问题,必将加速催生中国政府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之步伐,并使保险业逐渐与财政支持与社会捐助并行,成为一支最重要的救灾力量。
另有诸多研究机构分析指出,此次地震对于刺激居民、企业投保意识将具明显积极作用,此外灾后重建也将进一步提高保险需求,上述这些皆有利于中国保险业,特别是人身险、企财险、责任险以及重大工程险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