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导致中信证券(600030.SH)免遭贝尔斯登(BSC.NYSE)之劫?答案是,为提交两国监管层批准而需要的尽职调查报告。而这,其实仅隔了三步。
知情人士透露,去年11月2日中信证券和贝尔斯登的战略合作宣布后,有四道门卡决定着这项计划是否能够获批准实施,分别是美国财政部、中国的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和商务部,后三道门卡需要交易双方上交尽职调查报告。正是最后这三道门卡拯救了中信证券免陷泥淖。
去年11月之后,贝尔斯登和中信证券互派多位员工,驻扎到对方公司内部进行尽职调查,但由于会计年度的问题而迟迟没有完成。
一位知情人士回忆说:“中信证券一直在做尽职调查,请了律师和会计师来做,但是因为贝尔斯登会计年度时间点的控制,所以比较麻烦。”
由于尽职调查报告未能完成,因此两家公司的相互入股报告,一直未能递交到监管层,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的支付资金和完成股权确认。
直到今年3月,贝尔斯登的流动性因挤兑风波而迅速恶化,摩根大通和贝尔斯登迅速达成以每股2美元进行全面收购的协议震惊了中信证券,中信证券随即决定放弃入股。
“原计划是说中信证券以10亿美元的价格买9.9%的股份,价格100多美元一股,可是现在贝尔斯登每股2美元就全部卖掉了,情况非常复杂。”上述接近谈判过程的人士表示。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美联储担保承担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的贷款风险之后,中信证券应当继续探讨和贝尔斯登的合作。
按照当初双方签订的备忘录,中信证券原计划以10亿美元认购贝尔斯登发行的可转换信托证券,转股价格为贝尔斯登2007年10月19日前5个交易日的股票平均收盘价格,约为110美元。而摩根大通最终收购贝尔斯登的价格是每股2美元。如果中信证券已经完成上述持股计划,则将损失惨重,账面价值将缩水至5%以下。
一位消息人士认为,这次并未实施的合作其实帮助中信证券积累了成长经验。“双方互派了很多人交流。虽然没有做成,但是中信证券的确很有收获,积累了成长经验,比如在谈判、调查、培训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而且只是交了点尽职调查费作为学费,却实地学习到了欧美同行的管理、技术系统。”
中信证券逃过一劫,也提醒国内券商在国际化路程上,风险控制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此评论说:“中信证券以后还可以走出去,但是现在次贷危机没有结束,陷阱很多,国际金融机构中的问题看不清楚。”
瑞银公司一位人士在去年就表示不看好这项交易,原因是贝尔斯登受次贷风波的影响可能尚未结束。果然此语成真。
“但我现在也很想知道中信证券为什么能够逃过一劫,尤其是在看到主权财富基金们投资华尔街投行的财富缩水之后。”上述人士昨日告诉本报记者。
对于监管部门是否应该在金融机构兼并收购中发挥更大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昨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时表示,监管者不应该过分依赖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而是应该更大发挥监管作用。(陆媛)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