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让不少著名金融机构陷入了困境,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机会。中国投资公司继今年5月投资30亿美元于百仕通(黑石)集团后,再次亮出了50亿美元的投资新牌,而这次的对象是刚宣布第四季度亏损达94亿美元的摩根士丹利。
根据披露的信息,中投将斥资50亿美元入股摩根士丹利约9.9%股权,然而此次投资同上次注资百仕通一样仍为财务投资,即2010年8月份换股后,中投公司即使成为了摩根士丹利第二大股东仍然不能委派一名董事入驻大摩,更不能参与大摩事务管理,也不能影响大摩的决策运作。
由于此前投资百仕通不仅未见其利,至今账面亏损25%,投资大摩消息一公布便质疑声四起,不少人认为中投这笔投资花得不值。虽然未来两年多时间里,中投可获得24%以上的利息收益,但如果最终进行股权转换的价格过高,还不如按现价直接买入摩根士丹利的股票更合算些。同时,还有人认为中投这是在“打肿脸充胖子”,花了50亿美元换一个没有实际决策力的“摩根士丹利第二大股东”头衔,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值当。
真是这样吗?我们或许应该将目光放得远一点——具有政府背景的中投公司不可能是个“只算经济盈亏、只顾眼前利益”的“小生意人”。
首先,可以说中投已经赚到的是一笔“感情账”。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摩根士丹利在遭遇首次季度亏损后,第一时间向它伸出援手的是中投,50亿美元的资金一解摩根士丹利“燃眉之急”。在患难中与中投“结交”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都是在国际金融界有头有脸的大牌机构,有了这些患难之友,我国在国际舞台面对欧美施压之时,无形中增加了友善声援的可能性。
其次,中投第二笔到手的应该是“经验账”。如果将百仕通一事视为“小试牛刀”,那么摩根士丹利正是我国拓宽主权基金投资范围的另一亮点。没有尝试,哪来成功?在同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的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些金融机构的文化氛围、思维方式、对话手段与操作技巧,即使没有主动管理决策权,也值得为这些个“第一次亲密接触”而举杯。
值得注意的是,中投不直接参与管理也是这笔交易的条件之一,很大程度在于摩根士丹利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即使一时亏损,但中长期前景向好无疑,因此不入驻董事会与其说是中投的信任还不如说是没有必要。
再次,中投此举还赢了一笔“安全账”。我国政府对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所可能发生的冲击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中投入股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机构都是与次贷危机进行“一线作战”的,虽然经济风险较大,但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次贷危机的“风吹草动”,在第一时间拉响警报,危机未到便能竖起坚固的防火墙。
这不,摩根士丹利已经表态,在向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售9.9%股权之后,公司将不再进一步寻求资金,这就意味着中投作了摩根士丹利此次的“关门朋友”,这笔“雪中送炭”不仅能帮助摩根士丹利走出困境,重振旗鼓,对于我国长期发展战略来说,也做了笔双赢的好买卖。(赵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