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一个很多中国人还相当陌生的名词,突然间成为银行业争抢的香饽饽。7月末,交通银行对外界披露,其私人银行业务开始试点。此前一个月,渣打银行已正式在中国境内启动私人银行业务。事实上,几乎每一家法人化改制的外资银行,以及大大小小的中资银行,都已经将目光瞄准了“私人银行”。
私人银行业务,按照国际标准,一般门槛为“个人金融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简而言之,它是为“高端中的高端”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透过这一业务的走俏,我们看到了中外资银行的第一次交锋——争夺并留住最高端客户。外资银行,究竟会给本土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上演?私人银行也许是一面最好的镜子。
新潮流的引领者
“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的业务,大家的概念都还很模糊。”一位中资银行理财师对记者坦言,即使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私人银行业务也还是比较神秘的,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对于高端客户来说,更换银行的成本其实很高。”沪上一位私人银行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所以客户一旦认准了银行,一般不太会“移情别恋”。
在这场短兵相接的竞争中,作为市场新的进入者,外资银行究竟靠什么吸引客户?
是服务环境吗?记者发现,在各大银行的贵宾理财中心,从豪华的家具、精致的装修、乃至“一对一”的私密空间,中外资银行在这些硬件上,已经没有明显区别。
是银行服务吗?差别同样不大。沪上不少专门为高端客户服务的理财师认为,“对这种级别的客户来说,其实每一家银行的服务态度都会很好,很周到。”
真正的撒手锏,还是富有吸引力的能带来更高收益的创新产品。如果分析一下过去100天上海市场上出现的各种理财产品,不难发现,在理财产品创新上,外资银行已显露引领者的姿态。比如,率先将海外股票市场引入银行系QDII:汇丰推出的第一款QDII,就与海外股票指数挂钩;渣打推出的首款QDII,通过投资海外基金间接与海外股票市场挂钩。又如,引入全球资产配置概念,使外汇理财与各种海外基金挂钩;再如,加速产品更新频率,每一家外资银行平均每月都有两个以上新品亮相,使客户可以循环投资。
这些新潮流,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这说明,凭借全球网络资源,和与之相伴的全球财富管理经验,外资银行在不少涉外理财业务上屡屡占得先机。上海银监局发布的年度银行业创新报告认为,外资银行法人化改制后,将对中资银行业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有助于推动中资银行业的创新发展。
中资银行的选择
私人银行骤然红火,并不令业界感到意外。“外资首选目标是高端客户”———这在银行界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判断,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后,汇丰、渣打、东亚,任何一家转制的外资银行都没有掩饰对私人银行的野心,而花旗、友邦等外资金融机构更是抢先落子。
没有一家中资银行愿意将这一占用资源少、回报高的“绿色业务”拱手相让。就在外资法人银行正式开业的前夕,中国银行在今年3月底作为第一家中资银行高调进军私人银行业务。而在交行宣布启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前后,工商银行也传出了设立私人银行的意向。
这场竞争,结果如何?短短100天的较量,还很难得出答案,但竞争发展的脉络已经逐渐清晰。
从静态的现状看,尽管外资银行多次扮演引跑者的角色,但在传统人民币业务上,中资银行依然具备优势。以房贷市场为例,尽管首批入市的外资银行目标直指高端客户,但创新举措却相当少见。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展览会上,某家外资银行的业务员对记者表示:“到外资银行办理房贷,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可能是,还钱的时候不用排队。”
而从动态的变化看,在外资银行“鲶鱼效应”的刺激下,“模仿”成为中资银行的重要对策。在银行业中,几乎不存在知识产权的观念,这使得银行产品很容易被仿效、被复制。比如在外资银行纷纷推出挂钩境外股票、基金、商品、债券等指数的理财产品之后,中资银行也纷纷推出挂钩境外资本市场的外汇理财产品。
合作是另一种选择。除了转制的外资银行外,还有很多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
这些银行,其实很乐意采用技术合作的方式,与中资银行实现优势互补。比如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背后就有其战略合作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技术支持。即使是转制的外资银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另外一条路:“入股”中资银行,结成难以分割的利益纽带。在上海为数不多的本地中资银行中,都能看到外资银行的身影。
抢人才更激烈
“一对一服务”——每一位客户都有一位专门的客户经理,这已经成为不少外资银行吸引客户的招牌。沪上一位私人银行部负责人表示,私人银行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实行“1+1”服务,即“一位客户经理+一组顾问”,这些顾问要具备法律、保险、基金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提供全面服务。“十余年金融从业经验”、“曾在多家金融机构服务”、“毕业于英美名校”……在各大银行提供的为VIP服务的理财团队简历上,记者发现,每一位产品研发人员都具备相当耀眼的资历。
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外资银行来说, “抢人才”,迅速成为比“抢客户”更为激烈的战场。
在过去100天中,目前已经转制的外资银行均对外披露了庞大的人才招募计划。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40家接受调查的外资银行目前在中国共雇佣员工16752名,预计在2010年前员工人数将增长113%,达到35685名。
中资银行已经感到压力。在日前举行的一次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流失率较高。据某银行一项专项调查,2003年到2005年间,该行共流失员工6588人,流失率达3.74%。流失者多为年轻、高学历、业务技能熟练型员工,其中以跳槽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居多。不过,外资银行同样遭遇员工流失率高企的困扰。调查显示,招募和留住优秀员工,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眼中“困难最大”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二的外资银行表示年均员工流失率在15%—20%之间。有中资银行表示,最近几年,也有人从外资银行又跳回了中资银行。
人才战,直接引发银行业工资水平快速上扬。安永公司全球金融服务部合伙人林安睿表示,国内银行员工成本持续增长,趋向于与业绩挂钩的薪酬方式,并开始使用股权激励机制。根据安永公司的研究,在去年,10家上市银行中,有8家银行员工成本占营业费用的比重出现上升,其中有4家银行这一比重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