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调控也骤然加速。昨日,央行宣布自5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最近一个月内的第二次上调,间隔之短史无前例。经过年内4次提升,准备金率将达到11%的高位。
专家认为,这是央行基于一季度货币信贷及外汇增速过快而作出的快速反应,此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并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性,人民币升幅也可望进一步加大。
贷款及外汇增速过快使然
从一季度货币信贷增速看,M1、M2增速都保持在16%以上,信贷总额几近全年的40%,过快增长的信贷规模使央行再次动用准备金率手段。此外,今年外汇储备的增速也大大高于去年同期水平,3月末外汇储备同比增长37.36%,严峻的流动性过剩形势,促成央行更频繁地动用货币政策工具。
美林证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一季度的货币掉期到期和众多蓝筹股完成IPO助长了资金过剩的形势。据不完全统计,近期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A股发行,冻结资金超过3万亿元之多,这将在二季度回流到市场上。“央行预调准备金率也是给未来的流动性过剩打一剂预防针”,陆挺说。
回收过剩流动性效应有限
央行持续发出紧缩货币流动性的信号,最终效果如何?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在外汇储备过剩的非常时期,央行采取的非常手段效应有限,伴随着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其边际效应也在大打折扣。他认为,现在的调整只是部分程度上冻结商业银行的资金,减少商业银行放贷的意愿,至于回收市场上过剩的资金,其效应捉襟见肘。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也认为,虽然央行目前调控的力度很强但对回收流动性仍如杯水车薪,动用准备金率对解决当前的货币形势只是扬汤止沸,股市、楼市也不会有大的反响。
商业银行是准备金率调整的直接承担者,因此银行间市场的反应最为敏感。陆挺认为,频繁动用准备金率会抬高银行间的融资成本,对银行的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
受困调控可持续性
虽然政策效果有限,但也不能据此而不为。陆挺认为,在外汇、热钱持续流入的背景下,央行只有持续不断地动用包括准备金率在内的手段,“准备金率的频调是必需的,如果不做,面临的经济形势会更严峻,”他表示。
但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不能使“非常”时期的调整变成一种“常态”。因为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不可持续的。若在3-5年内持续动用准备金率,不仅使银行系统造成重大损失,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此外,央行也面临着“黔驴技穷”的窘境,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调控的方式和效应有限。
专家认为,此次上调准备金率之后,并不能排除加息的可能性,人民币升幅也可望进一步加大。但是,货币政策已独木难支。高善文建议,应与其他经济调节手段相结合,如在需求管理、市场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做相关调控和完善,可望更有效缓解内外失衡的经济形势。陆挺也表示,在“非常时期”经济主管部门更应加大协调配合,如在产业政策、货币与财税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张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