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美国人玛丽最近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两张信用卡因为休眠而被关闭,4.7万美元的信贷额被取消,信用评估也从757降到726。但她自己一直按时还款,且没有不良记录,银行事先未通知就关闭账户的这一做法令她非常愤怒。
玛丽遭遇的情景在美国并非个例,由于今年1月份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升至7.1%的历史高位,不断上升的信用卡债务拖欠比例,让信用卡公司568亿美元的欠款可能无法追回,有信用卡公司甚至因此面临资金短缺乃至破产的威胁,发卡机构纷纷借此降低信用额度并关闭账户以求自保。
美国信用卡负债人均8000美元
截至2008年10月,美国信用卡债务接近1万亿美元,相比2003年增幅超过25%,人均信用卡负债约8000美元;17家大型信用卡托管机构逾期30天未还款的违约账户已经激增26%,未还款总额逾173亿美元;与此同时,信用卡坏账率上升18%,坏账总额逾9.61亿美元,呆坏账已占到信用卡业务总量的5.5%。即使信用卡发卡机构已经在2008年上半年被迫冲销了约210亿美元的信用卡坏账,但目前违约情况还在恶化。
在大型发卡银行中,花旗旗下全球卡业务去年坏账损失金额激增53%至59.2亿美元。美国银行信用卡业务2009年第一季度亏损额达到17亿美元。运通则因小型商业客户的违约率上扬,导致去年纯利下滑34%。花旗集团分析师透露,花旗、美国银行、第一资本等手中1/4以上信用卡资产都是次贷。
更加糟糕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4月,美国失业率已上升到8.5%,为1983年以来的最高点,这会使持卡人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信用卡拖欠比率的上升。有经济学家担心,一批批信用卡客户的破产,正在诱发新一轮金融信贷危机。
在美国,信用卡支付在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约为30%,美国消费者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信用总额度在5万亿美元上下,流通额度超过8000亿美元。与高达10.5万亿美元的房贷债务相比,信用卡债务似乎并不算大。然而,由于信用卡债务是每月结算并重复使用,其对美国消费和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觑。
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消费者破产申请同比上升34%,达88773例,而去年全年的破产申请高达110万例。
有分析认为,造成今天信用卡的窘况,发卡商难辞其咎。发卡行往往以极优惠的条件和高信用额度吸引客户,没有收入的学生也成为发卡对象。
事实上,美国信用卡的深层次问题并非信用卡机构与持卡人之间的利益纷争,而是美国人对信用卡透支消费的高度依赖,过去10年美国消费平均增长3.6%,而同期经济增长却只有2.9%。
中国“睡眠卡”隐忧
与欧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银行卡的发展一直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为辅。从交易量来看,借记卡的交易量占 76%,信用卡占24%。
但这一趋势正在有所改变。中国信用卡年发卡量已从2003年中的300万张增长到了2007年中的4300万张,平均每年翻一番。截止到2008年6月底,信用卡总量为1.3亿张,同比增长83.6%;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同比增长68.4%。从持卡人群分布看,中低收入人群中的“临婚族”、大学生、职场新人是最易接受卡债的群体。
由于国内各家银行发卡目标人群的定位大致相同,发卡范围主要集中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且银行更多关注发卡数量,因此造成一人多卡的重叠发卡现象极其严重,活跃卡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约占总发卡量的30%。
从2003年至今,中国信用卡产业化走了一条豪放型发展的道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家银行不惜重金,甚至降低风险标准扩大发卡范围;过度宣传信用卡透支型消费间接助长了以卡养卡的“卡奴”现象;大量已发卡形成了庞大的“睡眠卡”群,这部分睡眠卡浪费了银行大量财力,且有可能成为引发未来信用卡危机的源头。
据调查,招行2008年的睡眠卡约为839万张,以成本计算,这部分支出将占2008上半年招行信用卡非利息收入的80%以上,即招行在活卡上收入的大部分要去维持不能生成任何收入的信用卡费用。这一现象已经引发了公众对信用卡业务的忧虑,以及美国信用卡危机是否会蔓延至中国的讨论。
国内信用卡资深专家董峥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信用卡的规模占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比重仍然较低,尽管信用卡信贷总额已经接近7000亿元,相比于美国也只有其1/8左右,真正具有潜在风险的信贷额度仅占了很小比重。因此,美国信用卡危机对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负面影响是可控的。
“在当前背景下,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卡行尤其要认识到,必须由以往的‘拼数量’升级到向‘质量发展’的转变。在继续推进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和大前提下,必须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法规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审批标准管控。”工行牡丹卡中心总裁李卫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实习生 吉瑶)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