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政部决定对中石油及中石化部分成品油实行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返,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在8.0%高位运行,油价调整之难再次彰显无遗。业内人士认为,价格管制只能在短期内帮助稳定通胀预期,从中长期看可能导致商品短缺并使通胀问题进一步恶化,而财政补贴也更多是权宜之计,对控制通胀预期的帮助有限。从根本上来说,应及时探索油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油市存在的种种问题。
德勤税务合伙人朱桉认为,财政部此次对成品油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是一项临时性举措,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中石油和中石化进行补贴。他说,一直以来,我国对油品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在国际油价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就形成了油价倒挂现象,致使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业务出现较大幅度亏损。
至于六月底补贴期限结束后,监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新措施平衡油价、油商、CPI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朱桉认为,这取决于多方面考虑。比如,届时整个油价体制会否维持现状、国际油价作何表现、中石油和中石化之类大型国企的整体盈利情况等。监管部门可能会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统盘考虑。他说,对油企会否继续采取补贴措施,还要看国家的收入状况;此外,也可能采取其它支持方式,比如银行信贷。但总地来说,在油价倒挂背景下必然会照顾到中石油、中石化的盈利水平,因为其中还存在一个公众公司的股东回报问题。
一些接受采访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国内油品实施价格管制、对低收入人群或生产商提供补贴、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纠结在一起,结果是油价调整只能停留在“蓝图”上,油企的商业利益受到损害,消费者感觉不到太大好处,CPI的压力也并没有因此减小。“这种情况难以无限制地持续下去,”业内人士称,从中长期来看,应全面认识前述众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时探索油价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内油市存在的种种问题。
对于价格管制和通胀这一对矛盾,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做了一个简要阐述。他说,价格管制能够在极短期内帮助稳定通胀预期,但它是不可持续的。强调推行价格管制实际上是让受此政策影响的公司所有者(或投资者)以压缩利润率的方式为反通胀埋单,它在根本上与投资者的商业利益相违背:为什么投资者要为了公共利益(即低通胀)而牺牲其私人商业利益呢?投资者要么会想方设法绕过这些控制,要么就会干脆缩小其业务规模把损失降到最低,而这将导致商品短缺并且使通胀问题进一步恶化。
对于向相关市场主体提供补贴和通胀预期这一对矛盾,王庆表示,政府向低收入人群提供资助,能够帮助这些人缓解通胀对其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对控制通胀预期却提供不了任何帮助。同样,考虑到生产周期,政府向制造商提供资助从而刺激商品供应的方法也只能作用于一时,在遏制强劲通胀预期(它致使需求持续高于供应)的问题上却提供不了什么解决办法。
至于油价的最终发展方向,朱桉认为,油价形成机制短期内或许难有较大调整,但从趋势上看,油价的最终向上调整将不可避免。目前,油价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局势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这些因素都将对未来的油价走势产生影响。他认为,国内原油、成品油应该以渐进方式实现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如果管制价格和市场价格差距太大,会引发很多矛盾”。(记者 家路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