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昨日发布关于廉价药品市场短缺问题的调研报告,反驳了之前学界热议的政府降价行为引发廉价药品大量短缺的观点。报告称,廉价短缺药品确实存在,但数量有限,并且与“政府降价”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价格司表示,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以及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人员薪酬等标准不断提高,政府应及时提高药品的零售限价。
大部分疑似短缺药实为正常经销
根据该报告,2002-2007年6月,媒体和地方医疗机构报告的疑为短缺的药品合计为286个品种,当中属于政府定价的有188种,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98种。但根据调研,286种药品中市场正常经销的品种有272个,占总数的95%;没有经销的只有14个品种。
从出现短缺的药品来看,报告分析其或为毒副作用较大的老药,在药品升级换代过程中被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替代;或因疾病发生率低,市场容量小,产需信息严重不对;或因生产过程防护设施及生产工人健康防护措施要求较高,人员劳保、福利等成本上升较快,导致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减产或停产,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的稳定。
“以药养医”降低廉价药使用量
报告中还强调,目前 “以药养医”体制促使廉价药品使用量下降。在“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下,由于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中占垄断地位,具有从药品销售中获取利益的动力和能力,对于同类药品,医院倾向于选择价格较高的品种,使得质优而价廉的药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逐步退出市场。
此外,一些地方在招标过程中以药品价格作为药品中标的主要依据,人为设置价格门槛,过度压低中标价格,使企业被迫放弃市场也是短缺的重要原因。
昨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药企负责人表示,在其生产的廉价药推广过程中,发现一些地方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对廉价药认识还不够,需要药企再花大力做宣传。廉价药指定生产厂家青海制药负责人昨日呼吁,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定点生产政策之后能够帮助企业打通销售渠道。(记者李静睿 张晓蕊 钟晶晶)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