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某银行银行卡中心由于轻信客户提供的虚假收入证明,蒙受了超过7万元的经济损失。该银行为追回损失,一怒之下将客户所在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承担连带法律责任。虽然该案暂时还未有审判结果,但目前银行对申请信用卡客户提供的关于收入证明的材料,缺乏必要的核实却是不争的事实。
客户申请信用卡,在申报材料上注明个人收入状况,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随着银行信用卡营销的“粗放化”越来越明显,客户在填写“收入”时几乎是“信马由缰”,银行也缺乏必要的核实程序,很多情况下“收入状况”几乎成了摆设。
在沪上几家银行网点的信用卡申办处及地铁内信用卡办理柜台,记者观察了10多位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信用卡申领者,在“收入状况”一栏中填写的数字几乎全部集中于4000-5000元之间。随后,记者以客户身份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自己的月总收入大约在4000-5000元,公司只将每月的基本工资打入工资卡,其余各种补贴以现金方式发放,那么收入状况应填多少?对方表示,“填写5000元吧”。
记者了解,根据相关规定,视申请人的资历情况,银行可以给予不超过5万元且不等的信用额度,其中,客户收入的稳定状况是银行判断额度授予的重要参考之一。但目前客户在申请时,由于提供的收入状况水分太大,导致银行可能无法以此来判断客户。
对此,沪上一银行信用卡部有关人士也承认,除非客户的工资卡也在本行,否则审核难度很大,一般对客户的收入状况也很少会向其所在公司核实真实性。但他同时表示,收入证明只是银行审核的多项内容之一,更何况目前银行对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大学生都在发放信用卡,只要银行能掌握客户真实的个人信息及信用状况,其风险仍是可控的。
但记者了解,在难以控制客户所提供收入证明真实程度的前提下,银行为控制风险,往往在对首次办卡客户的额度控制上,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看客户填写的数字,而是给予同样的、比较低的初始额度,日后再根据客户的消费、还款状况等提高额度。但同时,据记者了解,如果公司员工的工资卡也在本行,银行向该公司员工集体营销的信用卡,会因为掌握了这部分客户的真实收入状况,而给予相对更高的透支额度,如3000元稳定的月收入,银行会给予1万元左右的额度。
就是说,对于银行而言,仍然认可真实的收入水平是给予额度的重要依据。
业内人士称,如果高端客户由于消费的需要,确实需要更高的透支额,可以通过向银行提供税收等证明材料来获取。实际上,银行通过在地铁通道或上门营销方式发展的客户,相对都比较低端,银行网罗这些客户的目的无非在于 “跑马圈地”,形成发卡的规模化,因此在审核上相对宽松,更多依靠给予较低的初始额度来降低风险,因此这部分客户提供的收入状况,对银行的确缺乏参考价值。
信用卡业务扩张分为不同层次,在以扩大规模为主的低端营销阶段,有些审核指标的实际作用正在淡化,虽然银行有办法控制风险,但毕竟对客户资历的审核是全面而系统的工作,也是规避因信用卡“大跃进”而滋生潜在风险的基础。(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