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零售商大力度、高密度的促销行为,实际效果却等同于“没有促销”。
8月9日,被视为“北京零售业从竞争如何走向竞合,逐渐消弭恶性价格战”的北京购物季粉墨登场。不过,以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首次购物季的销售情况却远逊于市场预期。根据北京市商务局方面预测,在长达2个月的活动期间,北京市将实现900亿至1000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但实际上,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反应都比较冷淡。参与的商家普遍反映,每日销售额与自己单独促销相比,远远不足,更不抵黄金周的销售收入。
与之相对应的,是本月17日至20日,“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北京叫停城八区80余家商场促销。然而,根据笔者18日、19日连续两天时间,对物美集团旗下的新华百货以及海淀区甘家口商厦的走访情况来看,叫停促销对商家销售情况的影响并不大。翠微百货物流部经理甚至公开表示:“这几天的销售收入,比上周同期下降幅度很小,因此,影响不大。”
一方面是北京零售业的集体促销行为受冷落,另一方面则是零售商家个体促销活动叫停后,销售额降幅并不大。两者相比,我们自然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被零售商家视为营销“法宝”的促销行为,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打入“冷宫”。
实际上,促销是零售市场的重要经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起到提高销售额,培养消费者认知度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当前促销行为对销售影响并不大。原因在于,随着近几年商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商家常年把打折、优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但论效果,却是越来越差。同时,缺乏创造性、差异性,导致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
观察其他国家或城市,却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美国零售商每年从11月的感恩节到圣诞节的“假期黄金购物季”,这段时间的销售额和利润几乎占全年所得的一半。此外,1月11日至2月11日,法国巴黎的冬季疯狂购物节,慕名而来的消费者难以计数。纵观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购物季盛宴的背后,首先是平日罕见零售商促销的大环境,其次是促销活动和主题的特色先行。而这两点,恰恰是国内零售市场经营策略的薄弱环节。
但对于国内商家来说,很多人认为“促销”就是什么60小时连续营业,限时抢购,再或者是商场门口的推广会、新产品推广活动等。有的商家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加入促销队伍的行列,现场作秀。他们几乎把各种促销活动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笔者经常见到此类活动,现场场面热烈,也聚集人气。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活动形式并没有与活动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形式并不为内容服务。观看者全然不知道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甚至还会闹出诸如哄抢礼品之类的笑话。这不仅不能达到预先的宣传效果,而且还有损商场的品牌形象。
在笔者看来,这实际上是商家促销策略单一化问题的暴露。促销活动要想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必须具有特色,体现个性。要重视商场促销策略与市场定位、经营特色相融合。面向大众的超市频繁运用良性的价格策略吸引消费者无可厚非,试想,如果高档商场也运用降价促销手段,其促销成败可想而知。商场促销要保证个性,还要研究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心理,充分挖掘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然后针对这些个性化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促销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商场促销手段个性化与商场经营特色化的无缝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