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蛋油面奶轮番涨价的当下,大型超市多以低价促销吸聚人气。不过日前记者发现,广州不少中小型超市反其道而行之打出“亏一赚九”的另类招数,将部分二三线品牌的商品提高毛利率,在吸引顾客之余又保证了盈利。
升价补贴大品牌的亏本
在海珠区一家中型超市虽,店面不大却人气极旺。记者发现,大多数知名品牌商品都在做特价促销,例如某品牌橙汁1.5升装的促销价为4.3元/支,比正常售价6.9元/支便宜了2.6元;某品牌的花生油4.5升装的售价也比正常售价便宜了9.1元/瓶;某品牌的纯牛奶每箱也便宜了3.6元;猪肉也比附近肉菜市场便宜了2.2元/斤。
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一部分并不为市民所熟知的二三线品牌商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的售价却不降反升,悄然提价。例如某品牌方便面标价为7.5元/五连包,而其它超市的定价仅为4.5元,这意味着该超市每卖出去一包可赚3元。“与销售知名品牌相比,二三线商品的利润更大。”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超市负责米面采购的人员解释,中小超市消费群收入普遍不高,物价上涨对其生活成本造成不小压力。在此情况下,包装、质量都与名牌同类商品极其相似的二三线商品,价格较大品牌便宜,所以自然受欢迎。以上述方便面为例,某知名品牌的促销价大超市每卖出一袋要亏0.2元。
行业协会鼓励“新招”
对此,广州荟萃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建华认为,对个别价格敏感的商品(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以低价甚至亏本价销售促销,而对大多数不敏感商品,毛利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实现正常销售就可取得正常毛利。
广州市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简丽娜认为,中小型超市有高有低的商品调价艺术,为其赚到了利润,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这是“消费者得实惠、企业毛利增多”的双赢。
而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认为,“以畅销带动滞销”的合理营销手段可以多用。尤其在目前商业整体经营效益优于市场疲软期,毛利空间增大的情况下,商家更应把平抑市场物价等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想方设法缩减副食品、生鲜食品等敏感商品的毛利空间。(记者: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