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持用代金卡被商场冻结,到被保安殴打,才一个月,商场黄牛与商场间的矛盾迅速从冷战升温到殴斗。在这场“斗争”中到底孰是孰非,“商场黄牛”的存在讨好了谁、又伤害了谁?他们是否触犯了法律?究竟该怎样对待他们?一时间众说纷纭。
现场
保安把门挡不住“商场黄牛”
从5月6日SOGO保安与“商场黄牛”再度冲突以来,“黄牛”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听说商场又要出招了,现金消费可打9.5折,所以我们收卡也得压价了,日子不好过喽。”来自安徽的“黄牛”小张告诉记者。
几天来,记者分别在赛特、百盛、SOGO、燕莎、中友、君太等商场进行采访,除了燕莎以外,其余商场都能看到“商场黄牛”们的身影,小张解释说:“老外多的地方我们都不去,人家不懂啥意思,也没法交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商场贵宾卡种类、客流量、消费层次都不同,“商场黄牛”的人数及收卡代购的折扣也不一样,比如记者在赛特转了一圈只见了两伙6人,收卡9折,由于贵宾卡可打折,他们竟以8.5折代购;而在SOGO,“黄牛党”随处可见,据他们自己说长期的就60多人,大都9.2折收卡,9.7折代购。
百盛和中友都派了多名保安把守门口,盯着“黄牛党”,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这些商场记者还是找到了以手持多张代金卡为标志的“商场黄牛”们。
黄牛说法
“一天挣不到一百就不干了”
说起自己的处境,“商场黄牛”们都很委屈,“我们不偷不抢、不骗不坑、自愿交易,有啥错?”据了解,京城的“黄牛”以东北、安徽人居多,他们中不少人做了名片,印着手机号和“收购各大商场卡券”、“真诚合作、信誉第一”等字样。“黄牛”小王告诉记者,他有很多购物几万、十几万的“大客户”,都会提前让他找卡,为了让顾客放心,他在代购时会先垫付,还会保留卡10天,要退货时找他们拿卡就行。所以做“黄牛党”也得有资金周转,收卡要钱,代购垫付也要钱,收的卡花不出去得冒风险,当然还要考虑利润大小。在原本是装修小工头的小王看来,一天收不来4000元的卡(挣100元)他就不干了,干这个图的是比装修干净,但收入太少也不划算,“顾客手里囤积的卡都快卖完了,不知还能干几天。”
消费者说法
好恶全凭自愿
记者对41名23岁到64岁的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采访,其中14人表示既不会卖卡也不接受代购,“我没觉得代购会省很多钱,而且反感‘黄牛党’,他们破坏了商场环境。”31岁的吴先生这样说。但其余的人却表示既会卖卡也会接受代购,其中包括一位经济学家。接受采访的崔先生表示,与其让商场狂赚,不如跟“黄牛”们合作,各得其所。杨先生则认为,消费者当然是怎么合算怎么来,如果商场实在打折就不会有“黄牛”了。
专家说法
“商场黄牛”剥夺了商场不当得利
“黄牛党”为何不招商场待见?按商场的说法,黄牛党的活跃扰乱了优雅时尚的购物环境,损害了部分正常购物顾客的利益,同时使商场失去了花费很大精力才培养、维护起来的目标顾客群。
但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同时认为,“商场黄牛”的实质是他们剥夺了商场促销中的部分“不当”利益,因为在他们出现前,无消费需求或在有效期内忘记使用的持卡者会把钱剩在卡里,商场由此获利,显然这份收益是违反了诚信原则而得到的。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则认为,从经济学角度说,市场供求的不协调导致了“黄牛党”浮出水面,对于商场来说,商品卖出去了,并没太大损失,即便有,也是其自身的促销漏洞造成的,比如它违反了国家禁止发放代金卡的规定。
“商场黄牛”何时隐退
邱宝昌表示,早在2001年,国务院纠风办、国家计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就曾联合下发关于严禁发放使用各种代币券、卡的通知,但“通知”的法律效力不够,而且没有明确由谁来执行、监管,所以商场能否发卡不得而知。目前发卡行为不仅“养活”了“黄牛党”,还带来了纠纷矛盾,演变成了社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商场主管部门、银行、工商、公安等部门应认真研究“发卡”究竟是商场自主行为还是涉嫌违法,若是前者就应规范经营,若是后者则应合理取缔,政府部门若不作为,这种混乱局面就无法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说,大批“黄牛党”穿梭在商场里,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环境、有序交易、购买欲望、停留时间等,易出现纠纷,扰乱市场秩序。防止这种局面出现,除了消费者应理性消费,维护好自身权益外,关键是要从制度上规范零售业的促销行为,不要再搞虚假、变相的打折,而应明白让利,堵住促销漏洞。正如消费者杨先生所说:“‘黄牛党’作了不少贡献,商场从返券到直接打折,消费者获利了,希望通过这场‘倒卡的博弈’使消费更合算。”(于海波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