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4日电 香港《大公报》6月24日发表施君玉撰写的评论文章说,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引发的危机一浪高过一浪,已逐渐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政治问题,上升到了国际安全的高度。人们曾对刚刚结束的国际石油大会寄予厚望,毕竟此次会议是由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倡议召集的,又有三十六个国家首脑或部长及二十多个大石油公司为其站台,是一次超重量级国际会议。但会议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各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终未能在破解高油价困局上寻得良策。
文章摘录如下:
要破解高油价危局,首先要弄清石油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对此问题,与会各方均从本国利益出发进行解读和诠释,分歧难弭。
世界第一大消费国美国指责石油输出国组织拒绝增产,使世界石油生产未能跟上石油需求增长的步伐,导致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引发国际能源市场的动荡。解决危机的办法当然是增加石油产量。
而产油国却针锋相对地提出,导致当前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供需问题,而是国际投机和炒作。而解决危机的办法应是国际社会携手打击投机行为。欧佩克主席更是把矛头直指美国,要求美对“美元的不确定性”负责。
欧洲国家却在此次会议中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承认导致石油危机的即有供需问题,也有投机因素,左右逢源,两边讨好。
若仅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各方的分析论证均有道理,但若从更深层次入手,石油危机问题就变得十分复杂了。油价暴涨中有三方是实际获利者:一是石油输出国,油价越高,其获利就越大;二是大的西方石油公司及参与石油交易的金融机构和投机者;三是世界唯一有能力操控能源市场的美国,美利用弱势美元既获得了经济利益,又实现了自己的战略利益。
受高油价打击最大的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油价上涨虽然也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但其危害程度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发达国家已完成经济结构的改造,均以第三产业为主,能耗大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大,因而对石油的依存度也已大大降低。而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主要是用于生产,高油价影响的将是这个国家整个的生产基础。能源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政治和社会问题。美国和欧洲国家的一些政要也开始担心,飞涨的燃料和粮食价格“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战略威胁”,因油粮涨价会使发展中家“陷入动荡的安全危机”。
能源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此次吉达会议虽未推出解困的良策,但毕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解铃还需系铃人,客观讲,增加产量、打击投机均可以起到稳定油价的作用。人们期待各国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拿出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使世界早日走出高油价困局。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