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再次明确: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中新社发 任丘 摄
|
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再次明确: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中新社发 任丘 摄
|
中新网6月10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称,5月经济运行数据尚未正式发布,但国内外皆有言论称,防止经济下滑成为了首位任务,防通胀退而求其次,紧缩政策6月起或有放松。然而,日前央行金融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再次明确:为防止物价全面上涨和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政策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文章分析指出,这意味着紧缩货币政策近期恐难松绑。
对于通胀,央行报告表示了更多的忧虑,认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从影响物价走势的各种因素来看,由于夏粮丰收和农副产品价格下降,5月后CPI涨幅有下行的趋势,但是未来潜在的物价上行压力却不容忽视。
文章指出,首先,由于中国目前实行油电价格临时管制,中国的CPI涨幅并不是真实的物价总水平反映。近来,由“油荒”和“电荒”引发的适时调价的呼声日渐高涨,而油电价格一旦上调,将释放抑制的通胀压力。
其次,国际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压力仍大,来自国际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难以单纯依靠中国内力来化解,特别是对于原油这样的净进口产品价格就更难掌控。
商务部的数据验证了这一观点。
这轮物价上涨的源头在粮食等食品价格,而四川是中国农业大省,客观地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的确增加了物价上涨的预期和压力。
来自更遥远的消息是,英国首相布朗2日与来访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举行会谈后表示将在下月举行的八国峰会上重点讨论不断上涨的粮食和能源价格问题。
布朗在会谈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和福田首相都认为,不断上涨的粮食和能源价格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八国集团应联合起来向石油生产国施压,呼吁它们尽其所能提高石油产量和投资以改善今后的石油供应,同时还需要实现能源的多样化,如加大对核能的投入,减少对碳燃料的依赖。
布朗说,他希望八国集团峰会能达成一项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粮食生产和降低粮食价格的计划。他说,英国和日本将进一步努力帮助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福田康夫表示需要在八国集团峰会上制定中长期措施来应对粮价上涨问题。
《华尔街日报》也发表署名文章称,今年尚未过半,中国已经遭受了两次恶劣自然灾害。面对出口放缓和超过8%的高通胀,以及灾后重建工作,这使得中国经济要想保持在正常轨道运行变得更加困难了。
由于央行坚持认为“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并提出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信贷过快增长,所以综合来看,紧缩货币政策近期难以改变。对于抑制通胀,则可能多方面借力:通过加速人民币升值来缓解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压力;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控制流动性过快增长;适时启动资源品价改,从控制国内需求的角度,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物价上行压力。近期通过不对称加息抑制通胀可能性不大,因为加息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而央行报告明确表示“境外流动性输入对基础货币扩张压力仍较大”。
针对当前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巨大的情况,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建议,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同时,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通货膨胀提供约束环境;从中长期看,应不失时机地推动资源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文章最后援引渣打银行经济学家王志浩的观点称,北京能够、也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力遏制通胀虽然会很痛,但还不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中国经济仍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对中国经济崩溃的担心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面临的一大风险不是政府遏制通胀的力度过大,而是力度不够。(林夕三)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