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8日电 《澳门日报》4月28日发表题为《送我次按危机 回你大米恐慌》的评论文章说,不管愿不愿意,全球化已经来到“前门和后院”,世界各地的人除了分享分工合作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好处,还分担各种人为与自然造成的恐慌与威胁,而且一点也没有少;美国让全球各地的人“分享”次按危机的严重后果,而亚洲地区则“回敬”以大米短缺的恐慌。
文章摘录如下:
虽然美国人不大吃米,但报道说,一些买家已经开始在大型连锁店囤购大米。虽然布什政府的官员不认为有食品短缺的危险,但仍劳动财长保尔森安抚民众,强调有足够食物。
承担后果固然无分彼此,即使是追索到大米涨价的根由,同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文章分析到大米涨价的幕后推手,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人为”,包括“自己吓自己”的囤积,以及金融炒作的推波助澜。
库存下降无疑是事实。分析指出,全球大米库存较○四/○五年的低点略有回升,但相比○○/○一年的最高纪录减少近一半,每年仅三千万吨。然而,库存减少亦非已致命或无可逆转,有分析预期,到今年收获季结束后,库存数字会有大涨。
正如银行的信用机制,大家都有信心时,自然相安无事,一旦出现信心危机,就会引发任何银行都无法应付的挤提。大米库存减少的讯号,经金融市场炒作放大后,演变成大米价格的大幅飙升;亚洲大米今年以来几乎涨价两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米价已上涨逾八成,连创纪录新高,分析认为,投机性买盘是推动大米交易价格今年上涨八成的推手之一。
在金融市场的指针性价格引导下,以及成交价格的传导效应,恶性循环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启;米价大涨,世界主要大米输出国为稳定内部物价限制出口,进口国更缺粮而开始恐慌,消费者囤积推动进口商加快进口步伐,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
正如屡次的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国思考和不断加强抵御外来冲击的“防火墙”,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担忧,尤其是大米的上述人为的“恶性循环”,亦引发世界各国关注这些关系到民生的进出口贸易问题。欧盟呼吁世贸组织应在大米出口上扮演一定的角色,确保大米出口国勿囤积粮食。事实上,粮食出口减少对于富庶国家地区只是人们开支上升或改变饮食习惯,如部分澳门人要减少食用泰国米而转食中国米,但对于落后国家地区,则是穷人的生存问题,一些地方的人已开始紧衣缩食或排队购买廉价的政府储备粮。
减少国家性的粮食囤积或仍有操作空间,但金融市场的炒作又如何,从油价到米价,金融市场兴风作浪已令全球人民受苦,却无从置喙。(春耕)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