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人民币升值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
插图:人民币升值 中新社发 吕建设 摄
|
中新网4月16日电 香港《文汇报》4月16日发表文章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强劲,但对欧元自汇改以来却显著贬值12.7%,而中国较多购买欧货和日货,减低了遏止输入型通胀的效果和期待。而且升值加快,不仅使出口为主导的企业雪上加霜,增加成本,中国出口企业将因人民币升值而逐渐失去竞争力,迫使大量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同时造成外汇储备贬值,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利。
文章摘录如下:
人民币破七进六,并在短期内加快升值幅度,在中国通胀高速增长不退的情况下,有学者认为,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有利减轻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有利减少外贸顺差带来的贸易磨擦。更有学者认为,国内价格上涨的一个原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所导致,人民币升值有助抑制通货膨胀,并指有关测算证明,如果人民币升值10%,则进口石油、大豆和猪肉等的价格会迅速下降10%左右。在这一背景下,有些业内人士建议通过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方式,抵销部分上涨进口成本,抑制国际产品价格增长向国内的传递效应。
从理论上看,这样的计算方式很简单,全球化下,中国的通货膨胀是输入型的,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上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这些价格上涨也传递到国内,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人民币升值了,购买能力增强了,买进来的东西便宜了,目前国内的高烧不退的通货膨胀就可以降下来了。然而,这样的算计太过天真,与中国实际情况不符。
加快升值以遏止通胀,成为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思考。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相对汇改前8.2765的水平,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4%,而去年一年的升幅达7%。去年底开始,人民币升幅提速,今年第一季度,累计升幅达到4%。其实,中国通胀产生的原因及加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弊端都证明,以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并不有效。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不能使国内宏观经济趋热的局面短期内得以缓解,甚至还可能会对趋热的宏观经济“再添一把火”。
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全球化下,在中国进口贸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对眼前通货膨胀的恶化是杯水车薪。中金公司的模型显示,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5%至10%,CPI在半年后仅减少0.2%至0.4%,三年后累计下降1.5%至3.0%,但短期内几乎无效。
事实上,目前全球面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国际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上升、国内食品价格上升所致,有全球性的特点,而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为纾缓次级贷款带来的危机,令美元大幅贬值的结果。这就表明,中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货币紧缩达到有效遏止通胀。
人民币无论如何大幅升值也赶不上国际大宗商品近年来的价格翻滚。近年来,国际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及粮食价格都成倍上涨,在中央政府渐进、可控的升值方针下,人民币升值与这些资源价格上涨的速度相比,根本就是九牛一毛。即使每年大涨一成,也抵不上国际商品的成倍上涨。
中国今年CPI前两月分别为7.1%和8.7%,二月份的食品价格上涨23.3%,非食品价格上涨1.6%.也就是说,食品贡献了九成涨幅。粮食及食品价格上涨仍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万亿美元,进口7,916亿美元,其中进口食品仅136亿美元,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可见,人民币加快升值,对主要推动物价上涨的食品进口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国内食品大幅涨价,主要是国际食品涨价对国内带来的价格压力,而不是进口的直接压力。
更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会吸引国际热钱蜂拥而入,透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投入房地产等领域,推高价格,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数据表明,外资增幅惊人。今年首季金额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74.14亿美元,按年增长61.2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9.7个百分点。但令人奇怪的是,今年首季,新增的外资企业数却下降了25.26%.很明显,进入的外资是期望人民币升值的热钱。热钱的进入,才是推高通胀的元凶之一。
另一个需要参考的是,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强劲,但对欧元自汇改以来却显著贬值12.7%。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遏止输入型通货膨胀,但自2004年开始,欧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对欧元、日圆贬值,中国又是更多地购买欧货和日货,减低了遏止输入型通胀的效果和期待。
相反,人民币加快升值,不仅使以出口为主导的企业雪上加霜,增加成本,中国出口企业将因人民币升值而逐渐失去竞争力,迫使大量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同时,中国央行手中持有的超过1.6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贬值,人民币每升值1%,央行汇兑损失就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最近采访世行首席经济师林毅夫,他认为,人民币应该仍按可控及渐进的升值幅度,大约在每年3至5个百分点比较合适,否则产生的负面效果,对持续高涨的中国经济不利。(纪硕鸣)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