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0日电 香港《大公报》4月10日发表题为《欧美金融深受困及早防范为上策》的社评指出,最近美国的金融危机又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坏消息不断,另方面却又有人指最恶劣时刻经已度过,表现之一是美国股市近期稍有反弹,令港股亦曾经追随上升。问题是此乃熊市中的短暂回春,还是真正的转势?当市场在寻底时若无重大坏消息,会被视为利好而借机炒上,但这往往是“假曙光”。
社评认为,从基本因素看,这场危机肯定仍未见底且也不会很快过去。投资专家如索罗斯便曾说这是美国六十年的超级景气终结,罗杰斯则指处理次按问题需要八至十年。日前公布的联储局会议纪录,显示部分成员担心会出现“又长又深”的经济低沉局面。前任主席格林斯潘最近更指美国已陷于衰退的阵痛中。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报告亦指出:欧美金融体系将要面对约一万亿美元的损失,而且当次按问题大部分浮现后,风险又已扩散至其它金融领域,令系统性风险随之大增。
社评说,正如IMF报告所指,现时金融体系的最重大问题是由过度借贷做成的高度杠杆化格局,而对此事的忽略反映了体系中的“集体失效”。无疑,在今后的非杠杆化过程中,无论金融系统以至整体经济都要经受巨大的调整痛苦。联储局不顾一切,出重手助摩通银行拯救贝尔斯登,就是为了避免调整过程失控,因贝尔斯登倒下而引发金融体系崩溃的“大熔解”灾难。回顾起来,这可能是一次“险过剃头”的经历。由于事后联储局已出台了诸如定期债券借贷机制(TSLF)等一系列新的救急措施,或许有助防止再有大型机构倒下,但却无法避免调整的进行,及由此带来的阵痛。
何况各种迹象均显示,信用紧缩的问题未有得到缓解,令潜在的风险仍在或甚至正加深,故今后仍会有震荡出现。首先,无论是美元、欧元或英镑,其拆借市场息率与基本央行利率的差额,在三月起上升后至今仍处于少有的高位,反映银行间的信用仍异常差劣。其次,在欧美央行的定期竞拍注资中,资金需求甚殷,反映金融机构仍不断要央行注资续命。再者,当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及对冲、私摹基金资产持续收缩时,货币市场基金却资金泛滥,至三月底已累积至三万五千亿美元,显示投资者仍持币观望不敢冒进。最后,信用违约市场指数,在贝尔斯登事件后虽从历史高位回落,却仍处异常高位并且交投不旺,显示债市的风险仍高。
社评认为,当金融困局难解之际,美国经济仍在下滑,英国情况亦很不妙,经济收缩及金融——经济恶性互动的负面效应将逐步浮现。各方面对这种严峻局势自不能稍有轻忽。看来中国当局亦已注意到外部环境的日趋恶化,故在今年的国务院工作重点报告中,亦首次加入了防止经济下滑的新政策方针。这确是及时之举,且循此思路宏调从紧的政策亦须有所调整。宏调之道在于适时适度施行而不在坚持不变,相信当局很快便会有明智抉择。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