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9日发表文章说,这场波及全球的食品价格上涨趋势会持续多久,外界还没有定论,但能够肯定的是,其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地释放。很多专家相信,当前的高物价走势和全球资本与资源配置失调有关。
文章摘录如下:
年后,在北京外企上班的林先生想从超市买条草鱼回家红烧,赫然发现价钱涨了将近一倍。半年前,同样的草鱼卖价一斤7元(人民币,下同),如今价钱提高到13元5角。林先生选了条两斤多的草鱼,付了30元,要是在过去,买条重量相若的草鱼15元就能打发了。
中国物价涨势已经持续了近一年。如今不只是基层老百姓,连城市白领都明显感觉到“痛”。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份数据印证了林先生对物价的感受不虚。
统计显示,1月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7.1%,刷新了1997年以来的纪录。而且带动价格涨势的是食物,食品类价格总体上涨了18.2%,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1.2%,猪肉价格上涨58.8%。
1月份的数据还没有体现出南方雪灾对物价的冲击。本周二,中国银行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预计,中国2月份CPI将再创12年历史新高,升至8.7%。
这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据报道,2007年越南通胀率同比增长12.63%。以单月计,刚公布的越南2月份通胀率更飚升至15.7%,那是12年来的最高。新加坡1月的通货膨胀也达到6.6%,是26年来最高。
“今年的物价涨得有些邪乎。”北京超市里的大婶如是说。
换一个角度看,这可能是城市人过去太习惯了廉价的食物。去年底《经济学家》杂志一组报道提出的数据说,在1974年至2005年的30年间,全球食品的实际价格下跌了75%;反之从2005年以后,全球食品的实际价格在约三年内又上涨75%。
很多专家相信,当前的高物价走势和全球资本与资源配置失调有关。简单地说,中东国家食品资源匮乏,却有丰富的石油,而美国和欧洲的农业资源优越,但在政治关系变化以及新科技所带来的条件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双方试图不再倚靠贸易来换取对方的物资。
海湾国家领导人正在考虑过滤海水,去灌溉沙漠中的小麦,而美国与欧洲正在尝试将玉米变成燃料。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美国已经将20%的玉米产量用于生物燃料,欧盟用于生物燃料的植物油产量达到68%。
据说,2007年美国用于制造生物燃耗的3000万吨玉米,相等于去年全球储量降幅的一半。
高食品价格所带来的影响,目前还在传导到世界各国。乐观人士相信,这或许是世界上贫国与富国拉近差距的一个机会。因为在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中,农业人口占了所有就业人口约三分之二比重。不过,对于那些本国食品生产也不足的贫穷国家,这场全球食品价格大涨势可能是一场噩梦。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价格也可能转化成政治压力,让当政者左右为难。在中国,为避免物价涨势过快冲击民生,国家发改委1月中采取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但这项措施备受企业和研究机构非议,据说当局正在讨论如何择机取消。
另一方面,食品价格上涨似乎没有给农民造成很大的增收实惠,反而让他们频受伤害。其中原因复杂而多方面,如农民作为销售的散户对农产品价格缺乏话语权,农资(如饲料价)和生活支出成本的增加抵消了农产品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在全球高食品价格的背景下,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当局有可能再思考城镇化的步伐是否需要缓一缓,而这又可能引发其他连锁效应。
这场波及全球的食品价格上涨趋势会持续多久,外界还没有定论,但能够肯定的是,其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地释放。(韩咏红)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