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8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称,中美贸易之间大有剑拔弩张的态势,但不至于演变成贸易战。对美国而言,只有保护出口而不是限制进口,才可能减少逆差;而对中国来说,只有采取切实措施才可能缓解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全文摘录如下:
最近以来,由于部分产品质量不过关或者不符安全标准,“中国制造”的品牌在美欧以及全球市场都受到冷遇,也使中国与主要贸易体之间的贸易纠纷,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
目前,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在北京访问,中欧贸易争执是她与中方领导人讨论的主要话题之一;而在华盛顿,中美贸易摩擦更成了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由于中美欧三方都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体,因此,它们处理彼此间分歧的方式,将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秩序,其他国家难免要密切关注。
相较于中欧之间的争执,中美贸易纠纷所涉及的因素显然要多一些,看上去也更加复杂。美国对中国的最严重指责,就是指北京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了巨大的顺差。这种声音既来自政府,也来自国会,但国会的声音显然更大。
接下来就是指责中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倾销廉价产品,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以及劳工的就业机会构成了威胁。这些指责主要是来自美国的一些商业利益集团,通过国会议员发出声音后,对布什政府和中方构成了很大压力。因此,从去年11月起,美国开始对中国五类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中国500家企业受到影响。加上还有挥之不去的知识产权问题,特别是由于最近发生了产品质量缺陷问题,中国在双边贸易纠纷中一直被美国追打。
从最近的情况来看,中美之间大有剑拔弩张的态势,但仔细观察,其中有实有虚,应该不至于演变成大规模的贸易战。中方一直享受对美贸易顺差,即便美国采取更多限制中国产品的措施,那也很难扭转这个局面;而美国所追求的是中国做更大让步,目标是减少贸易逆差,并不是截断双边贸易。双方的底线是很清楚的,所以贸易摩擦不会出现失控局面。
但是,贸易伙伴也有可能演变成伤害彼此的对手。中美两国经贸实力强大,用什么方式来解决纠纷,不仅攸关它们各自的利益,而且还会对其他贸易体产生或好或坏的示范作用。
对美国而言,只有保护出口,而不是限制进口,才有可能减少逆差;而对中国来说,只有耐心倾听对方的抱怨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才有可能缓解来自贸易伙伴的压力。美国有不少人依然相信惩罚措施能够减少逆差,中方也有人认为只要采取反击措施就能减少美国的压力,这两种心态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