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几元钱玫瑰镀上一层“金衣”后卖到680元的“天价”,还没下锅就引来争议的沈阳“金饺”标价518元一盒,比普通苹果个头大一点、颜色漂亮点的“日本苹果”卖到8000元一个;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售价38.8888万元的情人节套餐……春节前,奢侈品消费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天价”的奢侈消费吗?
奢侈品消费风不可长
年关临近,天价年货、豪华礼品等奢侈品也迎来了一年中的旺季。150元一只的苹果,1988元一盒的红烧鲍鱼,68000元一瓶的酒成了卖场里人气颇高的商品。对于天价年货、豪华礼品,各种质疑声一直未绝于耳。是放任自流还是要干预管理?
首先,我们需要留意的是,这些比同类产品贵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商品是否真的物有所值?诚然,有些商品由于其品种的稀缺性,工艺的复杂性,而使其本身的价值明显超出同类产品,建立在这种价值提升基础上的价格的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不过,从市场的现实状况来看,不少天价礼品其实就是普通商品改头换面而成的。比如,换个包装,改个名称,玩个概念,价格便蹿升几倍。因此,天价年货也好,豪华礼品也罢,关键在于价格要与价值相符。这就要求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做好市场的监管工作,防止个别商家借机进行商业欺诈。
其次,天价年货与豪华礼品的出现并大受追捧也反映出了消费者的一种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和炫富心态。不少消费者持有这样的想法:贵的就是好的,价格高的就等于优质产品。其实不然。殊不知,在当前还不很健全的市场环境下,商家抓住消费者心理,任意拔高商品价格的情况屡屡出现。
还有一种情况,一部分手中有些钱的消费群体,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富有。他们在消费1000多元一盒鲍鱼、20万元一餐的年夜饭时,希望满足的不仅是味觉,更在乎的是一种畸形心态的自我满足。基于这种炫富心态下的天价、豪华商品消费,看似时尚前卫,其实暴露的只是浅薄无知,是高档奢靡掩盖着的低级趣味。
同时,这也是对传统“礼”文化的一种误解。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节前购买奢侈品的人群用于自我消费的并不占主流,绝大多数都是作为礼品用来馈送。在不少人固有的意识中,将“礼”简单的等同于“礼品”。似乎“天价礼品”就是重礼的代名词,这是对传统“礼”文化的一种认识错位。
天价年货、豪华礼品的出现看似是普通的市场行为,其实并非简单的经济现象。其背后有着社会、文化、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样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的问题,不能期望于用一个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解决。而是要从多方面加以引导,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从而把国人的消费观引上一条健康的轨道。(张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