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城区差别化停车价格管理初步方案已确定。三环内小型车每小时最高收费可能从10元调为15元,而且此次调整将具体化区分各类中心区,三环外的区域也将区分各种档次,停车的费用将不同程度上涨。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350万台,即使在限行措施以及公车封存上做了一些事情,由于道路状况、城市功能区相对集中等原因,拥堵的态势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和各大功能区,机动车与行人、自行车混行的状态多有发生。即使政府大力发展了公共交通系统,并且采取了各类优惠使用的措施,这种情况的改善也比较有限。
此次停车费用调整,重点是更加细分了区域,使得差别化收费成为可能。与完全一刀切的收费标准相比,这种方式自然更能有效调整诸如CBD、几大商圈、商业区的拥堵状况,并且符合用市场收费的手段,代替硬性行政规定的城市管理思路。从效果以及管理思路上说,这是具有正面功用的。
停车费用涨价的原因既然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涨价的幅度又如此之大,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注意完善相关制度。
从北京的交通状况看,这些年无论是道路还是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很多地方确实也可以看出变化。这方面的市政投入之多,在国内城市中应该是不多见的。与之相伴随的是,停车费用也在不断提高,而且每次提高,都是有关部门以改善交通名义所做出的决定。
通常而言,针对某种现象而提高公共设施的专项收费标准,其主要目的必然是改善相应的设施、完善相应的管理,这样的收费上涨才能够顺理成章。必须承认,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韧性,理解这种提价的意义也不存在障碍。但在有些时候,专项提价变成了单纯的价格提高,公众只知道需要多交钱,至于这些钱用到了哪里、交钱之后的效果如何等信息,却往往无从得知,以至于啧有烦言。
应该说,很多公共设施收费在进行调整或者新开征的时候,大都具有这种特征。由于财政支出在很多方面不够透明,或者即使透明度足够高也因为没有详细的专项专用的收支状况公开,使得公众难以知悉以专项名义而收取的钱,是否真的能够用于改善自己某一方面的生活。这与税收的状况又有所不同。税收是无单一目的性的,而专项提价必须要有目的性与清晰的使用状况,才符合法治精神,也才能够得到公众支持。说到底,这其实是公众能否监督的问题。
所以,关于差异化收费与提价幅度,并非是本次公共设施收费调整的关注点,其关注点更应放在完善整个收费之后的管理与信息透明度上。如果能够本着取之于民、用之民的精神,让公众充分监督其用途和效果,则公众就会更加理解提高收费标准的必要,从而心甘情愿地给予支持。因此,眼下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应该是建立针对这种收费的标准制定、收取与使用、监督与透明的制度框架。单一的行政收费不过是收取了一些钱,而能够把这些钱收得合理合法、用得公开透明与高效,则是整个架构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收费的难度会降低,更能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