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有望在五一前推出《国民休闲纲要》,据参与这个计划制定的专家称,该纲要主要为各地提供政策指导但不会强制执行。专家特别介绍,所以不叫《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而改称为《国民休闲纲要》,因为去掉“旅游”后,休闲的范围就宽多了。(3月15日《西安晚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出“国民休闲”的药方,主要还是看中了“休闲”的经济价值。根据不同省市的自身定位,不少地区以“休闲”为主的旅游业,更被视为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而若回到“休闲”的本义上,应是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一种方式。只有人们有了“闲情逸致”并且刚好“囊中充裕”,“休闲”才成为可能。
换言之,闲情和闲钱,应该是国民休闲的充要条件。“国民休闲”要想名副其实,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即每个劳动者都有法定的带薪假期,也就是要让带薪休假制度从纸面走向现实。以刚性的制度,保障所有群体都能安心带薪休假,不用担心老板“秋后算账”;更重要的是,保证所有群体都有享受“休闲计划”的经济能力。
这一点至关重要。可以说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花钱或者不肯花钱休闲,而是根本无钱休闲,无法在既定的基本日常生活开支之外,额外进行休闲消费。比如广义上讲,看电影看书也算休闲。但即使在这场金融危机前,不少市民已多年未进过电影院,因为一张电影票可抵某些家庭半月生活费。
可以想见,目前人们在对未来收入预期不明朗的情势下,更可能紧缩消费,无心也无力休闲。从这个层面讲,那些寄望于增加假期,或通过国民休闲来刺激内需的专家或官员,或许会失望。当前情况下,假期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实在不容高估。而且“国民休闲”等休假计划,也没有“刺激内需”的义务。无论休闲或休假,从根本上讲只是为落实公众休假权的要求。若欲增加人们的消费信心,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收入,提供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只有公众有了闲钱,才有心情和精力安排休闲计划。
所幸“两会”上我们得知,中央政府在民众最为关切的就业与社保方面的投入力度,值得期待。总理希望用人心温暖经济,确是如此。因为如果刺激内需的政策不是以巩固人的安全感为基础,效果恐难深入。危局之下,振兴经济必须将心比心,燃起热情去改善人的境况。各项着眼刺激经济的政策,只有与民众共享现实,其救济效力才能直指民生疾苦,而不背离民众感受。
回到休闲的问题上也是一样。保障公众休假权,才应是各项休闲休假规划的唯一价值指归。如何让人们的休假权落到实处,而非口惠而实不至,考验着执政伦理和政策智慧。
(作者李晓亮 系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