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轮修改的新医改方案,将于“两会”后对外公布,另一份指导五项重点改革的文件——《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也将随之发布。和此前的征求意见相比,大学生被纳入医保是一大亮点。(见本报今日8版)
将大学生纳入医保的呼声一直不断。而今,此呼声将在新医改方案中得以彰显,或许并不算惊喜。但将之提升到制度化层面而言,无疑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计划内招收的大学生享受公费医疗,扩招生则参加商业医疗保险,这些保险与大学捆绑,使得“高校成为保险代理商”。在此情形之下,大部分学生只能享受低水平医疗服务,若出现一个重病学生,会花光全年级医疗费用。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学生难以得到及时治疗,而造成一个个遗憾。新医改方案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虽然意味着今后大学生得自己缴费,不再享受公费医疗的“好处”,但从整体上讲,特别从长效机制上看,仍是一个进步。
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医疗就像一根脆弱的链条,巨额的医疗费用就会让学生陷入困境。而能通过学校和学生共投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比照城镇居民医保中的学生儿童参保政策,来降低大病风险,学校的压力得到缓解,学生们得了大病也有条件放心医疗,正是将大学生纳入医保最令人期待之处。
实际上,正是基于现实和公众的呼声,近一两年来,有不少省市已开始陆续推行将大学生纳入医保的举措。《光明日报》曾报道,自2008年9月1日起,苏州正式把大学生纳入医保范围,大学生阙叶锋领取了3万多元医疗报销款,成为该举措的首位受益者。阙叶锋2008年9月至12月5次住院,医疗费35965元,通过学生医疗保险结付19670元,医疗救助基金结付10401元,阙叶锋家庭自付5894元,自付比例仅为16%。可见,一旦纳入医保,受益的正是大学生自身。
新医改方案的突破固然可期,但笔者仍寄望,诸如将大学生纳入医保的制度能有更多一些的人性化设计。比如,考虑到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的差异,大学自身区位、属性上的差别,医保模式、标准等是否能够更多样一些,以让学生们有更合理的选择。(刘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