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挨骂”这种时髦,今年延伸到了两会。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科伦集团董事长刘革新在讨论中说:“主流经济学家的判断已经证明不行了……要淘汰一部分。”刘委员拿出学生向老师们叫板的架式,说:“我们企业做的事情,和主流经济学家的说法反其道而行就行了。”
刘委员的话,让会议室炸开了锅,委员们点头摇头此起彼伏,让经济学家们斯文扫地。
参政议政是代表委员的职责与权利。委员要与主流经济学家们“反其道而行”,应该不是没有理由。对于一些经济学家,会上代表委员们还总结了几条:教科书思维、照本宣科、较少深入实际、摸着领导的脾气做研究。
从报道之后的反响来看,“顶”刘委员的人很多。看来,经济学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经济学家由过去被热捧、崇拜,到今天被漫骂、指责,这个过程令人深思。
笔者认为,一些经济学家的确有该骂的理由。如有人走穴骗人,收了钱昧着良心代言,去年就有人忽悠股市要上冲一万点,说房价只涨不会跌,害了不少人;也有人脱离实际,躲在象牙塔里说昏话,提议什么涨价可解决春运买票难、国企应推行MBO。
但更多的情况是,经济学家虽然被骂也不一定真有错。因为经济学家往往更关注经济效益,而对社会公平着眼较少。在一些人心目中,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了,但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多数人还没过上“小康”,心理预期和现状有不小反差。因为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表现得较为“强势”,往往能左右时局,所以一些人的不平之气就撒到了经济学家头上。这应该算是经济学家代人受过。不过,这种现象也值得社会关注与反思。
无论如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复杂化,层次的多元化,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表达不同的观点,是相当正常的行为。因此,即便要骂经济学家,也应该有理有据有节。做人做事,破易立难,指出什么道路行不通容易,指明什么道路该走很难。而后者往往要依赖于经济学家们的智慧。3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为改革开放没少献计献策,虽然不一定要放到供桌上吃冷猪肉,但多数人尽职尽责,不应被人看成“反向指标”。至于以偏概全,就事论人式的批评,动不动就扔臭鸡蛋、板砖伺候的态度,则要当心伤及无辜,或者冤枉好人。(莫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