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前夕,人民币汇率再起风波。
由于日前媒体报道称,中国发改委一名官员表示人民币会贬值到1美元兑换7元人民币,而致使银行间交易市场出现抛售人民币局面。
尽管此后有关方面予以澄清,但人民币汇率问题显然进入了一个新的敏感期。
这名中国官员的讲话究竟真否,不得而知。但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走向的担心,显然已经超出了经济因素的考量。如果此时拿汇率说事,则意味着中美两国有些政治角力的味道。
现时的国际背景是,美国在业已生效的刺激经济计划中,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这意味着奥巴马推行局部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而此前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任职听证会上更是指责中国操控汇率。这两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无疑会引发中国的适度反弹。如果中国官员有关汇率的讲话确有其事,外界当并不奇怪。这种讲话与其说是政策暗示,倒不如可看作是外交推手。毕竟在中国外需急剧下滑情况下,如若进行汇率适度贬值,也在情理之中。此时拿人民币汇率说事,则意在与希拉里的交手中,占据主动。
仅从汇率本身而言,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汇率实际保持着升值的态势。到去年10月前,人民币一直保持着对美元稳步升值,而人民币有效汇率则大幅攀升。其中名义有效汇率,从去年3月的98.93,上升到去年11月的114.38,8个月上涨15.62%。实际有效汇率,则在同期从99.36,上升到113.190,上升幅度为13.92%。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均在去年11月见顶后,开始回落。从去年下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表现看,中国政府并没有为了扩大出口,而采取本币贬值的作法。从这个角度讲,盖特纳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去年10月金融危机恶化后,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贬值情况,这应该是市场力量决定的。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增长模式是依靠出口,因而,在出口急剧下滑后,市场出现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显然是合乎情理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软,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府进行了人为调控。
如果撇开人民币汇率问题后面的政治因素,仅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不仅无助于减少美国赤字,反而会因引发反弹而妨碍中国的结构调整。
依笔者看,尽管人民币在短期存在贬值的市场压力,但中长期还会继续升值。而对于货币管理当局而言,主动进行本币贬值,并不是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第一,人民币贬值无法提振出口。众所周知,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中国出口下滑,主要是外需急剧下降所致。在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中,消费下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可见的一至两年时间里,外需都会处于下滑的局面。因而,依靠贬值刺激出口的效果并不佳。
第二,人民币贬值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货币连锁贬值。果真如此的话,这会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轮番恶化,不仅无法刺激本国出口,实际反而将国内资源补贴给了国外消费者。
第三,贬值即便可以产生短期效应,但对于业已进行的结构调整来说,无疑是泼瓢冷水。中国出口企业的破产倒闭,固然有外需下降因素,但其中也不乏外贸调整的正常结果。如果一味以短期政策来刺激出口,则会加大未来结构调整的难度。
第四,人民币贬值会刺激资金外流。一旦外资形成人民币贬值预期,将会大规模流出,从而导致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更加动荡,不利于经济稳定。
因此,人民币贬值不仅无益于短期刺激出口,更有碍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保持政策稳定,尊重市场内在规律,当是最好的政策选择。在当下,人民币汇率最好“不折腾”。(刘杉)